12月27日:新福建APP报道莆田学院:莆仙戏专场演出,共享非遗文化盛宴

责任编辑: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4-12-27   全文共个字   浏览量:

89de325b2c9711d426b47ee21f976f7.jpg

新闻链接:https://share.fjdaily.com/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155/3008172.html?isShare=true&advColumnId=1155

12月27日讯(记者 陈盛钟 通讯员 李伟凡 周文娜)25日晚,莆田学院紫霄校区紫霄音乐厅内灯火辉煌、掌声雷动,由莆田学院音乐学院主办的莆仙戏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特色班(简称莆仙戏特色班)2024年莆仙戏专场演出在此精彩上演。演出以“薪火相传,新梅初绽”为主题,展示了该校莆仙戏特色班的教学成果,让古老的莆仙戏在大学校园里焕发出新的生机。

当天,演出在莆仙戏折子戏《盛世锦庭芳》中拉开序幕,莆仙戏特色班全体学员盛装登场,装扮成莆仙戏生、旦、净、末、丑等不同行当,展现千年莆仙戏的科介技艺和独特唱腔,赢得台下师生阵阵喝彩。

其后,由莆仙戏剧院选送的《阿溜过臼杵关》剧目上演。舞台上,演员们身着色彩鲜艳的服饰,通过生动的表演展现民间生活的百态。剧中山里村妇下厝妹的扮演者将角色的焦虑、无助和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感同身受,深刻地体会到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而算命先生的扮演者则通过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将角色的狡猾和贪婪展现得栩栩如生。整个剧目情节紧凑、扣人心弦,深刻揭示出人性的弱点,发人深省,将演出推向了一个小高潮。

由莆仙戏特色班学员、音乐专业学生黄佳雯和吴丁浩带来的《踏伞行·踏伞》,是当晚演出中的一个亮点剧目。轻旋、紧握、稳伞、轻扶、拖伞、踏伞,每一个动作都传递出深深的情感。当剧中男女主角因避雨共处一室时,那种微妙而又强烈的情感变化被演员们演绎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剧情之中,与剧中人物一同经历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演出期间,《吕蒙正·大且喜》《朱弁回朝》《单刀赴会·过江》《杀狗记·迎春牵狗》《海神妈祖·梳发立志》等剧目轮番上演,为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表演太精彩了,让人流连忘返!”观众陈家荣在演出结束后感叹道,自己之前对莆仙戏了解不多,但这场专场演出让他大开眼界。他觉得这种传统艺术形式非常珍贵,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传承。

这些精彩剧目的背后,是莆仙戏特色班每位学员不懈努力的成果。“我从小就在乡土间看莆仙戏,加入特色班后有了机会学习莆仙戏,让我感受到这‘熟悉又陌生’的非遗古戏中深厚的魅力。”莆仙戏特色班班长曾义正并非音乐专业学生,他说,“学习莆仙戏的最大挑战在于唱,不过幸得老师们的反复指导,才让我有信心逐步攻克难关。”

“这次演出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宴,更是莆田学院在非遗传承教育改革方面的积极探索。”莆田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莆仙戏特色班班主任林赛君说,特色班紧密围绕需求导向,结合地方文化特色,优化课程设置,将莆仙戏的表演技巧、历史文化等知识融入教学。让学生们在深入了解非遗文化内涵的同时,也提升文化传承能力,谱写文化自信自强新篇章。

“特色班成立以来,积极探索莆仙戏传承新模式,在各类艺术比赛中屡获佳绩。”林赛君透露,学校以荣获“文华大奖”的《踏伞行》剧目主角为设计元素,打造了“莆小君”“莆小仙”两位莆仙戏动漫人物形象,扩大莆仙戏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让其以更时尚、接地气的方式触达更广泛的人群。同时,学校还聚焦新时代莆仙戏传承传播路径优化,吸引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和非遗文化爱好者参与的“潮戏汇友”实践,探索出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全新模式,培育了大量莆仙戏忠实的宣传者、推广者和践行者。

莆仙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和“南戏遗响”。莆仙戏以其古朴、典雅、细腻的表演风格闻名,角色行当沿袭宋元南戏生、旦、靓妆(净)、末、丑、贴生、贴旦七个行当角色的旧制,传统科介多达900种,常用的科介有500多种。

多年来,莆田学院一直致力于莆仙戏的传播和传承。2018年,该校开设莆仙戏特色班,培育莆仙戏表演、作曲、编剧、舞美设计等应用型专门人才。2022年,该校聘请国家一级演员、莆仙戏剧院院长吴清华,国家一级演员、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黄艳艳等为音乐学院客座教授,指导莆仙戏教学。迄今,特色班已培养了近200名莆仙戏高校人才,成为莆仙戏传承与发展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