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广泛关注在我校举办的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专业委员会2024学术年会

责任编辑: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4-07-12   全文共个字   浏览量:

7月5日至6日,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专业委员会2024学术年会在莆田学院举办。本次学术年会以“媒介形式与思想方式:智能时代新闻传播学的世界观与理论域”为主题,全国近50所兄弟院校的170多名师生线上线下参加了会议,旨在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的新路径和新视野。会议得到中国社会科学报、福建日报、东南网、湄洲日报、莆田市广播电视台、莆田网、党建头条等多家省市级媒体的广泛关注。此外,传媒观察杂志、传播的观念、传播思想史等多家新闻学术公众号也对会议进行了报道。

一、中国社会科学报:

新闻链接:https://epaper.csstoday.net/mepaper/mobile/paper/index?pubCode=zgshkxb&width=390&height=638&pubDate=2023-05-18

本报记者 段丹洁

通讯员 严玲艳

7月6—7日,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专业委员会2024学术年会在福建莆田举办。会议以“媒介形式与思想方式:智能时代新闻传播学的世界观与理论域”为主题,全国数十所新闻传播院校的专家学者探讨了媒介的发展对认识媒介和理解媒介世界观产生的影响。

厘清传播思想史研究思路

数字媒介的迅速更迭重构了人与媒介的关系,智能生成内容等新趋势持续对人的思考方式产生影响。在人与媒介的关系中,如何让人重回主体性位置,新闻传播学研究如何在媒介形态的变与不变中追寻根本,引发与会专家的思考。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数字沟通研究中心主任黄旦强调,历史研究从来不是为历史而历史,总是有着现实的刺激。智能时代如果是一个时代的命名,意味着我们对新闻传播现象、对媒介与人的关系的新的理解,也就是在传播范式意义上的一种颠覆性的变化。思想史研究不是历史学意义上的思想文本的排列,而是要从“思想”之变来透视传播之变,从传播媒介之变来捕捉人们的传播观念和思想之变,从而为更好地理解传播、理解传播与人的关系提供启示和借鉴。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吴予敏认为,智能时代,人们所有交流方式伴随媒介形态的转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研究新闻传播思想史时,更应注重机制问题,把宏观史学和微观史学结合起来,从微观史学的角度进入宏观史学,从机制的角度进入结构,将交流作为一个自变量,从而回到社会和文化因变量的结果上来。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芮必峰从古与今、中与外、史与论、人与物、通与专五个关系探讨了新闻传播思想史的视野与路径。“史从论出,没有理论观照的历史是麻木散乱的历史,研究任何历史都会有一定的理论观照,在研究路径上,史和论也应该结合起来,不能偏向某一方面。”他说。

在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孙玮看来,数智时代的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最重要的是清理理论预设。她谈到,当前需要重置人类主体与技术的关系,反思思想史研究中的人文叙事传统。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尤其须关注传播、媒介意涵的重构,拓展传播、媒介与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连接点,超越文本研究的既有模式,增添日常生活实践的考察维度,以启发当前的传播学研究。数智时代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正在经历范式的变化。

关注信息传播领域新变革

与会专家表示,身处当前科技大变革的时代,尤其是信息传播领域的变革日新月异,传播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核心表达与演进驱动。

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赵振祥表示,媒介技术进步,不仅拓展了媒介空间,也拓展了我们的精神和思想空间。人工智能可能会凌驾于人类社会之上,反过来驯化人类社会,导致思想智慧逐渐被众生喧嚣所淹没。因此,传播人应肩负起传播科技革命的责任和使命,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黄典林表示,当前学术界对媒介技术与实践发展的思想研究存在滞后性。现实环境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往往超出了现有概念的范畴,研究者需要更多关注实践逻辑本身,尤其是在理解年轻一代和他们的文化现象时,应当真正融入年轻群体的文化语境中。思想史研究需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以产生现实感和价值,避免学术话语的自我循环。

“生成式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对既有的传播问题重新理解和阐释十分必要。”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王金礼认为,传播的过程是将实体世界去物质性而后又再度实体化,也就是将象征世界重新建构为实体世界。但进入智能时代,媒介在很大意义上成为未来世界的原型。在今天,“什么是媒介”的问题不仅是一个关于媒介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于世界的问题。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操瑞青认为,当前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对思想观念的全球互动问题考察不足,在观照思想和基本史实间关系的研究中存在重思想、轻史实的现象。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这一概念存在一定的逻辑缝隙,针对其中时空关系的模糊性、新闻与传播关系的兼容性与不同思想类型的混合性,仍有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夯实新闻传播学科基础

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化想象、话语形态和思想形式的交叉、生命哲学与生存环境的激变等命题,与会学者提出,应以主动姿态面对新闻传播正在经历的转型和挑战。

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专业委员会创会会长陈卫星表示,在面对媒介现实发生重大变化时,一个快速正确的做法为夯实学科的学理基础。从人文社科发展的宏观角度整体把握,重视学科命题的多样性建构,形成动态的创造性认识图景,建设性地重构人类的信息评估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谢宗贵谈到,当下人工智能技术给新闻传播学带来前所未有的颠覆性影响,因此,在智能化活境中探讨媒介形式与思想方式的关系变革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域。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胡翼青提出,要学会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提高学术创新能力,重新评估新闻传播学的价值。莆田学院副校长刘明华表示,要深入思考新闻传播学的本质与使命,同时关注数字媒介时代的现实问题,坚持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的方法。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要以思想史的全观性视野追问现实,从媒介的生成逻辑中探索创造的可能性,从精神的超越逻辑中提聚自由创造的共识意向,最终将媒介之“技”与思想之“道”合和于智能化时代的生存实践

会议由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专业委员会、福建师范大学、莆田学院等单位主办。

二、福建日报

新闻链接:https://share.fjdaily.com/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156/2643681.html?isShare=true&advColumnId=1155

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7月6日讯(记者 陈盛钟 通讯员 阮榕 阙丽君)莆阳夏日,学术炽热。7月5日至6日,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专业委员会2024学术年会在莆田学院举办。全国近50所院校的170多名师生在线上线下参加会议。年会以“媒介形式与思想方式:智能时代新闻传播学的世界观与理论域”为主题,探讨了媒介的发展对认识媒介和理解媒介世界观产生的影响。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黄旦,莆田学院副校长刘明华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厦门理工学院时尚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厦门理工学院原副校长赵振祥教授,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吴予敏教授,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原院长芮必峰教授,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原副院长段京肃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孙玮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副院长、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胡翼青教授等出席年会。

作为一种新的技术类型,人工智能已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在此背景下,媒介的形态及其与人的关系,也面临着全新的变化:一方面,数字媒介的迅速更迭为新闻传播研究带来新的路径与对象,重构人与媒介的关系问题;另一方面,智能生成内容等新的方式持续对人的思考方式产生影响。新闻传播学研究在媒介形态的变与不变中追寻问题的根本,重新思考人的思维方式如何受到媒介形态的影响,以及该如何让人在媒介与人的关系中重回主体性位置。因而,在媒介的智能化语境中,新闻传播思想史专委会将此次年会的主题定为“媒介形式”与“思想方式”之间关系的讨论上。

6日上午,刘明华在年会开幕式致辞中介绍了莆田学院办学历史中三个“从0到1”的突破,及当前学校锚定“申博更名大学”的目标,奋力建设一流应用型高校,争取尽快实现第四个“从0到1”的突破。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能积极参与讨论,共同推动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的发展。“相信此次大会一定能够碰撞出思维火花,为新闻传播学术领域与行业领域贡献智慧与力量。”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谢宗贵介绍了福建师范大学办学历史和传播学院的基本概况。他表示,中外新闻传播思想史高峰论坛,是当前中国传播学者及其研究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希望大会能为探索新技术和新问题提供思路与解决方案,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未来发展寻找新的学术路径。

赵振祥在致辞中说,身处一个科技大变革的时代,尤其是信息传播领域的变革日新月异,传播已经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生存方式,成为人类文明的核心表达与演进驱动。他呼吁广大传播人在以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传播科技革命的历史面前,必须勇立潮头,肩负起监测环境、协调社会、传播文化的功能。

新闻传播思想史专委会创会会长陈卫星教授在线上致辞中说,在面临媒介现实发生重大变化时,一个快速正确的做法为夯实学科的学理基础。本届年会,与会组的学术思考开始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化想象、话语形态和思想形式的交叉、生命哲学与生存环境的畸变等命题,以主动姿态面对新闻传播正在经历的转型和挑战。

胡翼青汇报了学会的工作设想,包括计划建立全体理事会、选举第三届常务理事会、增补副理事长,同时介绍了副理事长的选举办法。他强调,要学会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提高学术创新能力,并重新评估新闻传播学的价值。

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专委会秘书机构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操瑞青宣读年度推介论著名单。获得本年度推介的3篇论文和2本著作分别为:黄旦《作为人类文明进程动因的媒介——从ChatGPT说开去》,许煜、韩晓强、王敏燕《论宇宙技术:人类世中技术与自然的关系重建》,孙藜《“卧游”的消逝:城市新媒介与近代文人的“心眼”再造》、杜骏飞《数字交往论》、蔡斐《1903:上海苏报案与清末司法转型》。

开幕式后进行了前沿对话,胡翼青主持。对话中,黄旦以“传播思想史,首先要清理以什么学科视角传播的问题”引出话题;吴予敏讨论了传播思想史与政治、社会、文化思想史之间的区别;芮必峰从古与今、中与外、史与论、人与物、通与专五个关系探讨了传播思想史的视野与路径。孙玮就“人与技术的关系、如何理解传播思想史”等问题做了精彩发言。此外,黄典林、操瑞青、王金礼等专家学者,也围绕“数智媒介时代的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的新视野、新议题”主题,分享自己的观点与研究经验,积极推动学术对话深入展开。

此次学术年会共收到论文208篇,经双盲审,有79篇在论坛上宣读交流。

年会设置七个分论坛和两个专题论坛。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莆田学院等高校的参会人员围绕“人工智能、数字媒介与世界想象”“话语、概念与思想方式”“跨物种交往与后人类传播”“媒介转型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新闻生态与情感传播”“华夏传播: 历史与当代”“媒介化、地方性与国际传播”“实践与观念:媒介视野中的感知、声音与空间”“妈祖文化的历史演化与国际传播”等相关议题,就媒介的发展对我们认识媒介和理解媒介的世界观具体是如何影响以及为什么影响各抒己见,展开深度交流。与会者以思想史的全观性视野追问现实,继而从媒介的生成逻辑中探索创造的可能性,从精神的超越逻辑中凝聚自由创造的共识意向,最终将媒介之“技”与思想之“道”合和于智能化时代的生存实践。

6日下午,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专业委员会2024学术年会暨第十届中外新闻传播思想史高峰论坛闭幕式举行,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连水兴教授主持。

广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田秋生代表2025年年会承办方在致辞中表示,将在专委会的指导和支持下做好明年的会务工作,争取为大家提供一个良好的思想环境。

莆田学院副校长黄鹏飞在致闭幕辞中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取得的丰硕成果,并代表莆田学院向各位专家、来宾表示诚挚谢意。

闭幕式上,各分论坛主持人按顺序汇报了研讨会交流情况。

会议期间,还同时召开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会议。

中国新闻史学会是我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学术团体。此次大会由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专业委员会、福建师范大学、莆田学院、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联合主办,福建师大传播学院和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媒介研究中心、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和妈祖文化研究院承办,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妈祖海洋文化研究分会、莆田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协办。《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南京社会科学》《新闻记者》《新闻界》等18家期刊单位,为大会提供了学术支持。

三、东南网

新闻链接:http://pt.fjsen.com/xw/2024-07/07/content_31681759.htm

四、湄洲日报

新闻链接:https://szb.ptxw.com/h5/html5/2024-07/09/content_141580_17598690.htm?curr=

五、莆田广播电视台

新闻链接:https://www.ptbtv.com/pttv3/folder175/folder604/2024-07-09/403137.html?_t=1720540548#&_hgOutLink=vod/newsDetail&id=403137

六、莆田网

新闻链接:https://www.ptxw.com/news/xw/pt/202407/t20240709_484084.htm

七、党建头条

新闻链接:https://www.djttw.com/m/view.php?aid=944426

八、传媒观察杂志

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8KCY3CUKv2ny5RLUkc7ZdQ

九、传播的观念

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MPI9fEO8ltByVHzRUkmDw

十、传播思想史

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4Kg9zoZVrRWTS9yN2_f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