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学院新闻网讯 “很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的机会和平台以及导师团队的悉心指导,这段科研经历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医学研究的价值和使命,同时也激发了在医学科研事业上前进的动力……”近期,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23级本科生陈艺煌和张苑群,以共同第一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中科院1区,IF:7.7)在线发表题为《Multifaceted roles of IL-17 in bone and tendon health》的综述性文章,指导老师均来自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沈剑粦教授为第一作者,刘欢教授为通讯作者。
科研启航 探索未知
2024年7月,陈艺煌和张苑群通过基础医学院与莆田学院附属医院联合举办的“临床医学本科生科研思维提升夏令营”,从42名优秀本科生中脱颖而出,加入附属医院沈剑粦教授与刘欢教授团队。在导师的引领下,她们开启了暑期科研之旅:参与学术讲座、临床技能培训、基础实验操作,还通过手术直播观察和门诊实践深化医学认知。从最初对科研的懵懂到逐渐掌握文献分析等技能,两位学子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梳理打磨 国际发表
白介素-17(IL-17)家族是生物医学领域的关键细胞因子,但其在骨与肌腱健康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晰。陈艺煌与张苑群在导师指导下,系统梳理了IL-17在骨愈合、肌腱骨化及衰老中的多维度作用,提出创新理论框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历经数月的文献研究、数据整合与论文打磨,该成果最终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陈艺煌和张苑群表示:“这次综述撰写,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学科知识,更是我们跨入科研的第一道门。”
团队协作 导师引领
作为本科生科研的“破冰者”,陈艺煌和张苑群的成功离不开团队的支持。沈剑粦教授作为论文第一作者,从课题选择到论文撰写全程指导;刘欢教授作为通讯作者,为研究提供了临床与基础结合的视角。陈艺煌和张苑群提到:“团队每周的组会讨论让我们受益匪浅,导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临床经验为我们打开了科研的大门。”此外,陈艺煌与张苑群的紧密合作也彰显了莆田学院“传帮带”的学术氛围。
陈艺煌和张苑群的科研成长之路是莆田学院创新培养模式的缩影。学校通过暑期夏令营、科研导师制等举措,为本科生搭建了“早科研、早实践”的平台。未来,莆田学院将持续深化医教研融合,培育更多像陈艺煌和张苑群一样兼具学术能力与社会责任的新时代医学人才。

图为陈艺煌
陈艺煌
年级专业:2023级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
所获荣誉:
2023—2024年 被莆田学院基础医学院委员会评为优秀共青团干部;
2023—2024年 被莆田学院评为优秀学生干部;
2023—2024年 获莆田学院2023—2024学年奖学金二等奖。

图为张苑群
张苑群
年级专业:2023级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
所获荣誉:
2023—2024年 被莆田学院基础医学院委员会评为优秀共青团员;
2023—2024年 被莆田学院评为三好学生;
2023—2024年 获莆田学院2023—2024学年奖学金一等奖;
2023—2024年 获国家励志奖学金。
(基础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