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薪火承梦,笃行致远

责任编辑:   发布者:商学院“薪火承梦”实践队 刘颖雪 傅智翔 陈艺涵 陈昱   发布时间:2024-07-15   全文共个字   浏览量:

图为实践队员于荔城区党员政治生活馆合照。

图为实践队员于闽中革命纪念园合照。

图为实践队员于东阳村合照。

图为实践队员合照。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景区。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莆田市博物馆。

图为实践队游览景区。

莆田学院新闻网讯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引领下,莆田学院商学院“薪火承梦”实践队于7月4日至7月7日,在商学院团委书记吴振宇、23级思政辅导员陈楠的带领下,深入莆田市后黄村、闽中革命纪念园、东阳村、江东村、莆田市博物馆、象峰村、漏头村及兴化府等8个站点,开展了以文化保护和非遗文化传承为核心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探访与体验,深入挖掘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展现了商学院“薪火承梦”实践队在新时代征程中,对于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高度认识和坚定实践。

探访百年侨乡,助力乡村振兴

7月4日上午,商学院“薪火承梦”实践队来到后黄村进行探访学习。后黄村素来以“福建省著名侨乡”“中国最美乡村”“华侨第一村”“福建省金牌旅游村”而闻名。近年来,后黄村抓住发展机遇,将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成功打造成一个具有莆阳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乡村。

在队长黄心雨的有序带领下,实践队员参观了许多古建筑,包括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领略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他们还参观了党员政治生活馆,深入学习了党的发展历程。与此同时,实践队队员与后黄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3D莆阳后黄F4”的种植业新发展理念。对此,实践队队员表示愿意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与知识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铭记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7月4日下午,实践队来到了闽中革命纪念园进行学习调研。闽中革命纪念园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省级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践队队员先后参观了闽中革命史诗碑园、闽中支队司令部旧址等。碑园中的每一块石碑都刻录着烈士们的英雄事迹,这些碑文让我们深入了解到革命时期的艰苦奋斗。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当牢记历史、担当重任、缅怀革命先烈,延续革命精神。

位于闽中支队司令部旧址内的闽中革命纪念馆记录着从1926年至1949年闽中人民的斗争史。队员们通过各种历史物件和图片资料了解大洋革命史,更加感受到了现今的和平是革命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实践队队员表示:“英雄是时代的楷模,是民族的脊梁和骄傲。记录英雄、铭记英雄是每个人需要做到的,应当缅怀革命先烈、传扬革命精神,奋力谱写新时代的篇章。”

薪火承梦照东阳,共绘振兴新画章

7月5日上午,实践队前往东阳村,深入了解乡村发展现状,传承地方文化,并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东阳村独特地融合了妈祖信仰、荔枝文化和科举荣光,展现出迷人的魅力。在实践队队长和村民委员会的带领下,实践队深入乡村,感受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他们探访了送考亭、东阳饼店和通礼祠(陈氏宗祠),领略了科举文化和地方特色小吃的魅力,感受到家族文化对乡村的深远影响。

此次探访东阳村,不仅让实践队员们见证了该村的发展之路与科甲联芳的辉煌历史,更激发了他们对乡村振兴的深入思考与热情。实践队员表示:“他们将继续以青春之名,携手共创更加繁荣美好的乡村图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薪火探梅踪,承梦传非遗

7月5日下午,在深入探寻梅妃文化过程中,实践队走进江东村,以行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江东村,又被誉为“十里水乡”,以其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游客。实践队先后参观了梅妃亭和浦口宫,古朴典雅的梅妃亭和风格独特的浦口宫让实践队队员领略了融合了多朝代的艺术精华。与此同时,在当地老教授的介绍下,使实践队队员进一步了解了梅妃江采萍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同时也让队员们认识到江东村人民对于文化传承的执着与热爱以及他们在保护非遗文化方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让古老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江东村不仅是旅游地,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缩影。实践队队员亲身体验了文化传承的魅力,也激发了他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博物馆藏历史韵,红色文化传精神

7月6日上午,实践队探访莆田市博物馆,深入探寻了莆田历史文化与红色记忆。23级思政辅导员陈楠讲述了香山时期党的自我革命历程,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性,鼓励队员们向党组织靠拢,掌握党的理论,明确政治立场。让实践队队员们收获了宝贵的历史知识与红色教育,更激发了他们内心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意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激发了实践队员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同时,实践队队员们也承诺将秉持“以人为本,薪火相传”的理念,努力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青春筑梦象峰行,智慧赋能振兴路

7月6日下午,实践队来到象峰村开展了以学习实践、服务乡村、传承梦想为主题的活动。实践队不仅向村民普及国家资助政策,传递党和政府的关怀,还深入探讨了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在参观象峰村的自然景观“西隐飞瀑”时,队员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寻源溯流”队的交流中,双方就如何利用专业知识助力乡村振兴、推进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深入讨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薪火承梦”队提出了创新性的互联网“志愿服务资源包”,旨在利用专业知识助力新农村建设。

探访古村遗韵,共筑非遗新篇

7月7日上午,探寻古老遗迹与独特风情,感受生态之美与农耕文化,实践队深入漏头村。漏头村,古称“龙峰”“龙楼”,保留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登龙社、龙壁石等古迹以及精美的红砖建筑王家大厝。

在龙兴荷花园,队员们亲身体验挖藕、垂钓等活动,感受生态农业的魅力。此次的实践活动不仅让队员们拓宽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更让他们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助力乡村发展,为传承非遗文化、铸牢民族精神贡献力量。漏头村的文化遗产与生态旅游的结合,展现了乡村的独特魅力与活力,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新的动力。

探寻兴化千年韵,非遗传承映古今

7月7日下午,实践队一行人踏入了莆田市荔城区的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深入探索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城。兴化府,又称“兴化府古城”,自宋太平八年建立以来,便以其纵横相连的老街和明清古建筑群以及独特的莆田传统建筑格局而闻名,成了莆田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域。这里不仅是科举文化、民俗文化、家国文化的汇聚地,更是莆田城市发展与时代更替的历史见证。

实践队首先来到了“黄家门”,此处是集“桂圆干传统烘焙技术”和“枇杷膏果膏系列配方”于一身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黄家门集团在晚清至民国年间垄断了涵江至宁波的兴化桂圆贸易。店主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龙眼成为莆田“四大名果”的原因,展示了桂圆制作的九道工序,并分享了与商学院专业相关的经营经验,鼓励队员们传承并发扬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后,在深入探访兴化府的过程中,实践队还参观了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和莆台雕刻艺术展,深入体验了古街居民的淳朴与热情。古街的每一处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队员们通过实地走访深入了解了兴化府的历史沿革、文化特色以及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商学院 刘颖雪 傅智翔 陈艺涵 陈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