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新福建APP报道我校:以“三力”奏“三曲” 让中华文脉跃动起来

责任编辑: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4-03-24   全文共个字   浏览量:

新闻链接:https://share.fjdaily.com/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7186/2427305.html?isShare=true&advColumnId=0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引导青年学生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莆田学院党委宣传部、团委、教务处、学生处、马克思主义学院认真落实《福建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实施方案》有关要求,重点推进统筹“追寻领袖足迹 赓续中华文脉”寒假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围绕以“9+1”的十大主题立项模式,即9个省级实践主题+1个校级木兰溪实践主题,利用第二课堂机制组建48支队伍,实践地足迹覆盖7个地级市,累计3000余名师生参与。

一是以思政引领之力拨动“头雁音符”,奏响中华文脉的“主旋律”

莆田学院充分发挥以建设行走的“大思政课”思政体系为“主旋律”、紧紧围绕追寻领袖足迹,赓续中华文脉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载体”,依托“申报-立项-结项-评优”的特色工作体系,将社会实践与“第二课堂”挂钩,围绕“循迹、溯源、学习、宣讲”模式深入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理念和生动实践。

二是以金凤还巢之力拨动“乡土音符”,奏响中华文脉的“最强音”

追“文明”之光。5支队伍350名志愿者成为传承家乡红色文化的“主力军”通过走访朱熹公园、泉州市舶司遗址、泉州湾古船陈列馆等十余个福建优秀地域文化遗址,追寻领袖足迹,组织了一系列讲座、读书会和文化体验活动,向农村地区的居民传授各地域文化的精髓,并鼓励他们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通过开设在线课程、发布短视频和推出数字化阅读资源,利用“互联网+数字”的形式将地域文化的精华传播到更广泛的群体中,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朱子文化,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追“红色”之光。6支实践队伍、百余名志愿者争做返家乡的“布谷鸟”,他们围绕红色文化开展追寻革命足迹,寻访革命党员、记录红色故事等实践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做乡村红色文化的时光“留声机”。实践队共寻访十二位名革命老同志,参观朗桥村地下交通站等革命旧址,记述一篇革命故事,赓续深植于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通过以培育和传承红色基因为己任,唤醒乡村居民的红色革命文化意识,为其“造血”。

追“非遗”之光。莆田学院学子深耕福建传统文化,争做家乡的“宣传员”。多支队伍以线上线下双线开展非遗传承活动,推出《莆里福气》系列宣传视频19条,播放量高达14.6万,获赞破5000,构建“传承—创收—就业”非遗文化传承“三文”模式,引导青年在文化保护与传承中读懂、理解、践行背后的精神内涵,还积极探索数字赋能文化发展新思路,利用新媒体,助推当地文旅产业创新发展。走访八闽大地百余个乡镇,完成26次人物访谈,形成近11万字人物采访实录,参与厦门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研究项目课题《莆田古法晒盐中的科技思想研究》,形成近1万字共计15篇有声非遗故事,同福建师范大学合作聆听斗笠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吴碧莲的故事,切身体验红色非遗魅力,有效提升莆田非遗知名度。通过“宣讲+博物馆”模式,让瓷文化走进老百姓生活。并联合社区、陶瓷博物馆等地,开展以“大手拉小手”为主题的趣味活动,激发他们对于非遗保护传承的兴趣。

三是以校地共建之力拨动“协作音符”,奏响中华文脉的“协奏曲”

莆田学院在八闽地区与多个红色革命基地及对接联系,挂牌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积极推动校、地、企多元化合作,构建了产教研融合、校地企协同育人的合作机制,创新深化红色文化与家乡产教融合、人才共育模式。与湄洲岛、郎桥村等众多红色革命老区搭建社会实践基地,创造“非遗+课堂”等多个精品课程,通过线上+线下2480份调查问卷反馈有99%的家长反馈是“效果很好”、96%家长希望“乡镇可以和高校继续校地共建”。

活动成效显著——

一是培育了一队有情怀能作为的“主力军”

辛勤追寻,花开八闽。莆田学院以“追寻领袖足迹 赓续中华文脉”主题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青年大学生与专业特色优势,培养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厚植家国情怀,增长知识才干,引导青年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百名大学生于田间地头上好“大思政课”,同时带动4000余人投入到“返家乡”社会实践当中。通过“课堂学+社会践”的方式培养了一批新时代主力军。发挥课堂与教学的价值,结合学校特色与乡村现状不断改革创新教育体系。

二是搭建了一批有共建肯规划的“校地办”

深耕基地,一路生花。校地双方在产业类、教育类、医疗类、养老类共建的19个项目,采用“清单式+责任制”的合作方式加持推进落实,按照校地双方合作项目清单,组成专家团队先后深入八闽地区,商讨“1(实践基地)+2(村庄规划、产业规划)+N(合作项目)”校地合作模式,同步开展合作项目的工作。与福建师范大学等多个高校共同组建队伍,在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哲学系博士后带领下为地方提供宝贵意见。

三是打造了一节有特色能渲染的“思政课”

“三力”奏“三曲”,曲曲音动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闽的生动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营养,极大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学院结合专业特点挖掘特色品牌活动,创新开展学生党建思政教育,品牌亮点突出。“闽风莆韵”“木兰寻脉”“莆里福气”等20余个校级特色志愿服务队实施的红色革命文化项目成果丰硕。实践团努力保护现有资源,利用新媒体为载体实现多方位宣传,实践团活动宣传在学习强国、中国青年报、中国网、基层网、中青校园、莆田晚报、湄洲日报、仙游今报等多家权威媒体报道。社会效果良好,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推广传播,不断产生叠加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