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3天开放一个病区,共开放7个病区,并增建应急负压病房。
没有防护服、鞋套,请当地企业加班加点生产。
福建莆田是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人杰地灵,钟灵毓秀。有一所英国教会创办的百年医院名扬海外,赢得百姓信任,她就是莆田市唯一的一所本科大学直属附属医院——莆田学院附属医院。

图为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新院区。
这与其124年的建院史不无关系,与近些年连续融合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肿瘤医院、传染病医院(第五医院)等16家医院不无关系,更与直面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无关系。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环顾莆田所有医院,莆田市政府决定将高度疑似患者、确诊患者救治(包括孕产妇、儿童)等职责全部交由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承担,作为全市唯一的定点医疗救治单位。
担当如此重任,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林海滨并不意外。因为在后疫情时期,医院院长们大力倡导的依托大医院建设传染病医院的设想,在这家医院已于2019年变为现实。
思而有备 备而无患
“我院历经近8年时间,建设了独栋的肺科病房(传染病楼)。这不仅在莆田少有,放眼全国也属另类。”林海滨说,肺科病房曾是他的心结,“拼拼凑凑,停停建建,咬紧牙关才建成。大楼有15层高,500张床位,13、14、15层为层流负压病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充、独立,2019年肺科医院通过初步验收。”
据悉,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后,莆田市在仙游县郊区建设了一个传染病医院,也就是现在的市第五医院。当时医院盖好了,设备买好了,工作人员也都招收了,结果没有收住一个病人。为此,2012年,林海滨就考虑要如何提升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问题,率先提出二三线城市传染病医院一定要依托综合实力较强的三甲医院,并科学合理规范设置。2012年7月,经当地市委、市政府批准,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组建了医院集团,这所当地唯一的传染病医院(市第五医院) 被纳入医疗集团,人财物由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托管。于是,林海滨开始规划在新院区内筹建一所独幢的市级传染病专科医院。
“为了不让群众产生对传染病的恐慌害怕情绪,后来就干脆把‘传染病医院’叫做‘肺科医院’”林海滨如是说,“叹服于北京地坛医院的综合实力,也意识到抗击传染病,拼的不是传染科实力,而是医院的综合实力。为了建设肺科专科医院,我曾组织人员到北京地坛医院参观取经。”

图为完全独立、功能齐全的15层肺科病房大楼。
他说,不仅新冠肺炎,很多传染病会引发多器官损害,而地方传染病医院力量薄弱,必须依靠三甲医院建设传染病医院。
这就是林海滨执着的原动力,也促使他加快相关建设。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正值兵强马壮的医护队伍不负重托,顶住压力,屡战屡捷。
由于隔离留观人员、疑似病例、轻症患者、重症患者等,莆田学院附属医院都要收治,对其接收能力提出巨大挑战。1月28日,肺科病房3楼启用,随后以每3天开放一个病区的速度,陆续腾挪启用。
为了万无一失,1月26日,医院又动工建设莆田版“小汤山”应急隔离负压病房。仅10天时间,14张床位的负压病房建成。
“参考了方舱医院建设,不同的是,负压病房建设前,我们就把各种检查设备、空气、污水等问题考虑在内了,甚至引入了5G传输。”林海滨说,2月9日,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指导组到院对患者检查流程、污水排放等进行现场检查,最后对医院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疫情最严重时,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新旧两院区共设立了7个应急病区,最多收治床位数242张,成为当地疫情防控最坚强的后盾。
图为医院应急隔离负压病房快速落成。
一份困难 伴随一份智慧
莆田共有确诊病例56例,仅次于福州,是福建省抗击疫情的第二大战场。如果按照人口比例计算,莆田则是福建省疫情最严重的城市。
为此,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指导组、福建省委省政府、福建省卫生健康委、莆田市委市政府等相关领导多次现场督查,指导抗疫工作。

图为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指导组组长、国家卫生健康委监督局原局长薛晓林一行,赴医院指导疫情防控救治工作。
据林海滨介绍,在各级政府的指导下,医院第一时间成立了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他担任组长。随后,制定下发《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组建传染应急分队,建立应急机动库,集中人员培训,启动24小时疫情值班监控机制……一气呵成,全员迅速进入战斗状态。
除夕夜,医院接收3位高度疑似患者。自此,500余名医护人员坚守了60余天,最多时接诊确诊患者或疑似患者共183位,最终实现了零差错、零投诉、零死亡、零感染、零复阳、零传播的目标。
林海滨感动于医护人员的大公无私,“他们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战斗力。有恐惧心理是人之常情,为了消除他们的疑虑,我站在最前面,发热门诊、隔离病房、负压病房,连续一线作战,一干就是一整天。”林海滨表示,医务人员非常辛苦,他只有比他们更辛苦,才能起到表率作用。

图为林海滨深入工地指挥协调。
最令他头疼的是,防护物资告急,“疫情之初,大年初二,我在会上宣布了一条纪律:医用N95口罩等防护装备留给一线医务人员使用,其他科室包括领导干部只能戴普通医用口罩、使用次级防护装备。防护物资告急后,我也想尽了办法,真找不到购买渠道。”关键时刻,林海滨灵光一闪,立刻给熟识的当地企业负责人打电话,请求对方立刻生产相关物资。
得利于当地发达的轻工业,林海滨愣是央求生产企业连夜抢产了300双鞋套和50余套防护服,解了燃眉之急。
莆田地区确诊患者纷纷被转送至莆田学院附属医院,56个确诊病例中,4个重症,3个危重症。
2月7日,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在全省首家引入3款新型机器人设备,用于院感防疫、发热门诊初筛、隔离病房服务等多个领域,避免了医护人员、患者的感染。依靠强大的核酸检测能力、完备的救治体系和干劲充足的医务人员,医院统一指挥、统一治疗,轻症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重症连线大医院专家会诊,直至患者数清零。
“值得一提的是,2月3日下午,福建新冠肺炎病人首例治愈在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出院的消息一经传出,对当时全省所有住院治疗患者增强了极大的信心和力量。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是福建省首家运用‘清肺排毒汤’治疗的试点单位。医院有51个病例被收入中国中医科学院‘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科研攻关项目组工作信息平台,为制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七版)》提供了实践基础。”林海滨说。
在重症患者中,林海滨对一位74岁男性患者印象深刻。据他介绍,该患者一家在武汉做生意,回到莆田后便开启吃喝模式,最终导致24个人被留院观察。不仅如此,该患者病情三起三落,每次在死亡线上挣扎时,医务人员都没日没夜地守在病床旁。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专家组和医院救治团队的努力下,病人转危为安,治愈出院。
“出院随访中,该患者给我们拉了一段二胡,唱腔洪亮,完全想象不到他才出院不久。”林海滨说。
福建省委书记于伟国连线医院时曾提出要求,要倾尽全力救治,哪怕有1%的希望,也要付出200%的努力,千方百计医治好每一位患者。
3月7日,经过6次核酸检测,最后一位确诊患者出院。林海滨终于可以回复说:“我们做到了。”

图为福建省新冠肺炎确诊患者首例治愈出院。
“医护人员加强‘三基三严’培训,比如穿脱防护服需要专门培训?咽拭子采集需要专门培训?本应该掌握的、重视的工作,被我们忽略了。医院管理者应该重新出发,未雨绸缪,备战未来。”林海滨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留给医疗行业要去总结和思考的问题很多,抗疫要具有前瞻性。
除了上述细节,林海滨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虽然传染性极强,但大多数患者是轻症,可以依靠基层医疗机构力量救治患者。另外,非疫情时期,还有中毒等其他公共卫生事件,基层医疗机构应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因此,他建议,基层卫生院也应该设置数张隔离病床,具备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要加强综合性大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
图为医护人员在新建应急隔离负压病房内通过监控视频对话查房。
林海滨说,此次疫情过后,人类可能还会面临比新冠肺炎更可怕的疫情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做足准备。作为医生,特别是作为医院的管理者,不仅要坚持把公益性放在首位,承担医疗救治的任务,更要大力推动公立医院肩负起处置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使命担当。
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rcMTww3GEA8Suq4zvGeFw
责任编辑:李燕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