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APP、湄洲日报报道莆田学院乡村振兴实践队走进革命老区学习红色精神

责任编辑:张亮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1-07-28   全文共个字   浏览量:

新闻链接:https://share.fjdaily.com/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3445/1081419.html?isShare=true&code=081gAp000Jov8M1zTS100sgmTs1gAp0t&state=isShare

新闻链接:http://szb.ptxw.com/pc/content/202107/21/content_74694.html

7月14日,由莆田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及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共同组成的乡村振兴实践队,走进位于仙游县园庄镇霞山村和高峰村大埔城战斗旧址,通过乡自身所学并结合实地调查,深入了解当地红色历史,学习红色精神。

7月14日,乡村振兴实践队志愿者先来到霞山村。霞山村,位于园庄镇政府驻地西侧1.4公里处,是一个聚落形状呈半月形革命老区重点村。霞山村山兜破仓分粮旧址打响了迎接解放军的第一枪。1947年冬、1949年3月时任游击队副队长赵必其组织策划,采取将粮仓后门挖一个洞撬开后门对山兜国民党公粮储存库进行破仓抢粮,救济了缺粮的贫苦群众,为游击队解决了粮食问题,同时为迎接解放军筹粮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山兜粮仓事件发生后,国民党仙游县反动政府派警兵前往侦破,县常备队也出兵搜查,结果一无所获,便把参加分粮的群众魏选水等人抓捕入狱。面对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搜捕,游击队和群众没有屈服,而是继续开展斗争,收编了慈孝地区各路土匪,消除匪患,壮大游击队力量,摧毁慈孝地区国民党地方政权,开辟了慈孝游击根据地,实际上控制了慈孝整个地区。如今,走进这个粮仓仍可看到当时游击队为撬开后门时挖的洞,诉说着这支游击队敢将日月换新天的传奇故事和这片土地为有牺牲多壮志的烽火岁月。

同日下午4时许,乡村振兴实践队志愿者来到高峰村大埔城战斗旧址。如今的大埔城战斗旧址已经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据当地村干部介绍,1949年5月20日,国民党反动武装进攻慈孝游击区。惠安游击队在中共惠安县工委书记朱汉鹰的率领下支援慈孝,与慈孝游击队汇合,登上大埔城对面的半岭山,准备攻打国民党反动武装驻地大埔城。在游击队的攻打下国民党反动派从西门撤出大埔城南逃而去。这一战役的胜利极大鼓舞了人们的斗志,震慑了敌人。

大埔城战斗旧址为石墙围砌的圆形土城,面积有2600平方米。来自不同学院的志愿者们纷纷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实地调研。土木工程学院的志愿者们在调研的基础上,运用自身专业特点,对古寨的结构、建筑特点进行了分析,大埔城高约5米,城墙宽2至3米,用卵石依山垒筑城墙,呈牛首形状,前小后大,坐西向东。在历史的长河中,古寨几处石基已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但依旧屹立于此;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的志愿者们勘探古寨所处位置,这里视野开阔,地势险要,战时可据险固守,易守难攻;文化与传播学院的志愿者们向村干部询问更多关于大埔城的战斗故事,深入了解其中所蕴含的红色历史,感悟红色文化。

通过对霞山村和大埔城战斗旧址的各方面参观学习,实践队更加感念盛世的来之不易,也表示会在今后的学习中,发扬光荣传统,要把这次红色之旅当作人生的一次新的起点,要用崭新的精神面貌,高昂的斗志,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不断鞭策自己,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红色文化所承载的红色精神也必将继续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更加壮丽的红色画圈。(通讯员 林珍妮 胡翌 杨潇倩)

责任编辑: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