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6月30日讯(记者 陈盛钟 通讯员 雷杨宝 陈巧婷 刘伟)29日,莆田学院新工科产业学院“新”青有为社会实践队与青春向党理论宣讲队前往东圳库区开展以“数字赋能引领智慧治水,科技创新助推绿色发展”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11名大学生化身水库“数字环保使者”,助力守好莆田“大水缸”。
“还不够高,再往上飞高点……”当天上午,在东圳水库坝头上,一架大型无人机腾空而起,实践队队员在执法人员的指导下操作着无人机,沿着水库进行全程无死角巡查。虽然顶着33℃高温的天气,但实践队队员们学习的热情只增不减,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中。
常太镇环保执法队工作人员介绍,东圳水库流域范围广,河段地势复杂,巡查人员和车辆有时很难到达,传统的人工巡查方式费时费力。如今,利用无人机巡查,可以第一时间精准掌握水库情况,对发现的问题早报告、早解决,由此实现“智慧治水”,提升了治理能力智能化、精准化水平。
在东圳水库水质自动监测站,福建省驻莆田环境监测中心站自动监测室负责人陈中健带领师生们,与环保设施来了一次“零距离”接触。他通过理论讲解、操作演示、互动交流等方式,对实验室的功能及仪器设备作了详细介绍,队员们不时好奇提问,陈中建一一耐心解答、演示操作,他希望学生们在如今万物互联的数字时代中,把自己的专业优势发挥到最大化,用科技创新共同推动绿色发展。
东圳水库水质自动监测站位于东圳水库出口处,主要监测酸碱度、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等12个参数,可实现对水库饮用水源水质不间断、实时自动监测。陈中健说,以前主要是依靠人工检测水库水质,不仅效率低,而且数据量小。引入水质自动监测站后,应用物联网等大数据分析技术,可将实时监测数据自动上传至管理平台,构建了“监测吹哨、管养报到”智慧预警机制。
当天,实践队队员还走进东圳精神展示馆,开展“学党史强信念,弘扬东圳精神”党日活动,让党课走“新”更走心。借助视频影像模拟场景等高新技术,讲师林琼通过史料、图片、实物展示等方式,向队员们展示东圳建库孕育出的“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
同时,林琼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治理木兰溪的重要理念,并以原鲁山为代表的“党的好干部,人民好公仆”,向队员们介绍东圳精神赋予新时代的内涵,勉励同学们向先辈们看齐,扎扎实实学好专业本领,勇于担当时代责任。
“在这个数字赋能的时代,物联网与监测相结合确实能产生不一样的‘化学反应’。”新工科产业学院“新”青有为实践队队员朱韩彬说,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为他们打开了探索新世界的大门。今后,他们将认真学习传承东圳精神,艰苦奋斗,投身时代浪潮中。
“希望大家弘扬东圳精神,向原鲁山县长学习,以榜样力量鼓舞激励自己成长成才。”莆田学院新工科产业学院学生第十一党支部书记、带队老师刘志煌说,物联网工程专业发展在未来社会治理应用方面大有可为,可推进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更加智能化与现代化。今后,党支部将继续推进学生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发挥好第二课堂育人功能,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
据悉,此次活动由莆田市生态环境局、城厢生态环境局、常太镇政府与莆田学院新工科产业学院学生第十一党支部联合开展。
新闻链接:https://share.fjdaily.com/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156/1503757.html?isShare=true&advColumnId=1156
责任编辑:张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