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专委会2024学术年会在莆田学院举办

责任编辑: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4-07-07   全文共个字   浏览量:

图为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专委会2024学术年会开幕式现场。李学博 摄

莆田学院新闻网讯 莆阳夏日,学术炽热。7月5日至6日,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专业委员会2024学术年会在莆田学院举办。全国近50所兄弟院校的170多名师生线上线下参加了会议。《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南京社会科学》《新闻记者》《新闻界》等18家期刊单位为大会提供了学术支持。大家以“媒介形式与思想方式:智能时代新闻传播学的世界观与理论域”为主题,共同探讨了媒介的发展对我们认识媒介和理解媒介的世界观产生的影响。

图为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专委会2024学术年会开幕式现场。刑孟 摄

出席本次年会的有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黄旦,莆田学院副校长刘明华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厦门理工学院时尚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厦门理工学院原副校长赵振祥教授,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吴予敏教授,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原院长芮必峰教授,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原副院长段京肃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孙玮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副院长、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胡翼青教授等。还有刘鹏、刘俊、李蕾、虞淑娟、段吉平等重要期刊的主编、编辑,林升栋、刘国强、田秋生等全国多所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也出席了年会。

时至今日,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的存在,不仅勾连万物,且媒介的形态及其与人的关系,也面临着全新的变化:一方面,数字媒介的迅速更迭为新闻传播研究带来新的路径与对象,重构人与媒介的关系问题;另一方面,智能生成内容等新的方式持续对人的思考方式产生影响。新闻传播学研究在媒介形态的变与不变中追寻问题的根本,重新思考人的思维方式如何受到媒介形态的影响,以及我们该如何让人在媒介与人的关系中重回主体性位置。因而,在媒介的智能化语境中,新闻传播思想史专委会将此次年会的主题放在“媒介形式”与“思想方式”之间关系的讨论之上。

中国新闻史学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唯一的全国一级学术团体。本次大会由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专业委员会、福建师范大学、莆田学院、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联合主办,福建师大传播学院和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媒介研究中心、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和妈祖文化研究院承办,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妈祖海洋文化研究分会、莆田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协办。

图为莆田学院副校长刘明华发言。曾晗娟 摄

刘明华代表主办方向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介绍了莆田学院126年办学历史中三个“从0到1”的突破,及当前学校锚定“申博更名大学”的目标,奋力建设一流应用型高校,争取尽快实现第四个“从0到1”的突破。他表示,莆田学院会竭力为大会提供服务和保障,希望各位与会者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共同推动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的发展。相信在各位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此次大会一定能够碰撞出思维火花,为新闻传播学术领域与行业领域贡献智慧与力量。

图为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帅志强主持开幕式。何玲玲 摄

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主持工作的副院长帅志强博士主持开幕式。

图为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谢宗贵致辞。何玲玲 摄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谢宗贵在致辞中介绍了福建师范大学的办学历史和传播学院的基本概况。他表示,中外新闻传播思想史高峰论坛,是当前中国传播学者及其研究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希望本次大会能为探索新技术和新问题提供思路与解决方案,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未来发展寻找新的学术路径,期待与会专家学者借此机会进一步凝聚共识、集聚智慧、汇聚合力,打造媒介研究的学术共同体。

图为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赵振祥致辞。郑秋琴 摄

赵振祥在致辞中肯定了本次年会的主题。他说,媒介技术发展改变了社会交流方式,也改变着我们的思想方式。身处一个科技大变革的时代,尤其是信息传播领域的变革日新月异,传播已经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生存方式,成为人类文明的核心表达与演进驱动。他呼吁广大传播人在以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传播科技革命的历史面前,必须勇立潮头,肩负起监测环境、协调社会、传播文化的功能。

图为新闻传播思想史专委会创会会长陈卫星线上致辞。阙丽君 摄

新闻传播思想史专委会创会会长陈卫星教授在线上致辞中回顾了中国新闻史学会的创办历程,介绍了创办此学术团体的初衷。他说,在面临媒介现实发生重大变化时,一个快速正确的做法为夯实学科的学理基础。他指出,此届年会上,与会组的学术思考开始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化想象、话语形态和思想形式的交叉、生命哲学与生存环境的畸变等命题,以主动姿态面对新闻传播正在经历的转型和挑战。

图为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专委会理事长胡翼青致辞。邢孟 摄

胡翼青对陈卫星教授自2013年学会成立以来做所的领导工作和学术贡献表达了真挚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并祝愿陈卫星教授早日战胜病魔,恢复健康。他宣布,经7月5日常务理事会会议投票表决,一致通过授予其终身成就奖。胡翼青汇报了学会的工作设想,包括计划建立全体理事会、选举第三届常务理事会、增补副理事长,同时介绍了副理事长的选举办法。胡翼青强调,要学会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提高学术创新能力,并重新评估新闻传播学的价值。

图为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专委会秘书机构负责人操瑞青宣读年度推介论著名单。吴彦卿 摄

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专委会秘书机构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操瑞青宣读年度推介论著名单。据介绍,获得本年度推介的3篇论文和2本著作分别为黄旦的《作为人类文明进程动因的媒介——从ChatGPT说开去》,许煜、韩晓强、王敏燕的《论宇宙技术:人类世中技术与自然的关系重建》,孙藜的《“卧游”的消逝:城市新媒介与近代文人的“心眼”再造》、杜骏飞的《数字交往论》、蔡斐的《1903:上海苏报案与清末司法转型》。

图为前言对话现场。郑秋琴 摄

开幕式后,胡翼青主持前沿对话。对话中,黄旦以“传播思想史,首先要清理以什么学科视角传播的问题”引出话题;吴予敏讨论了传播思想史与政治、社会、文化思想史之间的区别;芮必峰从古与今、中与外、史与论、人与物、通与专五个关系探讨了传播思想史的视野与路径;孙玮就“人与技术的关系、如何理解传播思想史”等问题做了精彩发言。此外,黄典林、操瑞青、王金礼等专家学者,也围绕数智媒介时代的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的新视野、新议题,分享自己的观点与研究经验,积极推动学术对话深入展开。

本次学术年会总计收到论文208篇,经双盲审,有79篇在论坛上宣读交流。

年会设置七个分论坛和两个专题论坛。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莆田学院等高校的参会人员围绕“人工智能、数字媒介与世界想象”“话语、概念与思想方式”“跨物种交往与后人类传播”“媒介转型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新闻生态与情感传播”“华夏传播:历史与当代”“媒介化、地方性与国际传播”“实践与观念:媒介视野中的感知、声音与空间”“妈祖文化的历史演化与国际传播”等相关议题,就媒介的发展对我们认识媒介和理解媒介的世界观具体是如何影响以及为什么影响各抒己见,展开深度交流。与会者以思想史的全观性视野追问现实,继而从媒介的生成逻辑中探索创造的可能性,从精神的超越逻辑中凝聚自由创造的共识意向,最终将媒介之“技”与思想之“道”合和于智能化时代的生存实践。

图为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连水兴主持闭幕式。邢孟 摄 

6日下午,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连水兴教授主持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专业委员会2024学术年会暨第十届中外新闻传播思想史高峰论坛闭幕式。

图为广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田秋生代表2025年年会承办方致辞。阙丽君 摄

广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田秋生代表2025年年会承办方在致辞中表示,将在专委会的指导和支持下做好明年的会务工作,争取为大家提供一个良好的思想环境。

图为莆田学院副校长黄鹏飞致闭幕辞。曾晗娟 摄

莆田学院副校长黄鹏飞在致闭幕辞中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取得的丰硕成果,并且代表莆田学院向各位专家、来宾表示诚挚谢意。

图为闭幕式会场。谢欣恬 摄

闭幕式上,各分论坛主持人按顺序汇报了研讨会交流情况。

会议期间,还同时召开了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会议。

(莆田学院会务宣传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