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学院新闻网讯 2025年乙巳蛇年新春之际,莆田学院音乐学院“潮起莆仙”实践队在后黄村开展了以“追寻领袖足迹,体悟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以“南洋侨韵·莆戏迎春”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实践队通过文化寻根、活态传承、创新传播与节庆联动四大路径,挖掘莆仙戏非遗资源与南洋侨乡文化的互哺关系,探索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书写了一曲”侨乡共情、非遗共生、文旅共兴”的新春乐章,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文化强音。
寻根·文化解码:探寻侨乡戏脉,挖掘非遗基因
活动伊始,在后黄村党支部书记许丽丽的带领下,实践队走进红色记忆博物馆,开启“沉浸式思政课堂”,深入文化调研。泛黄的侨批档案、斑驳的南洋旧物,以实物史料构建起华侨“下南洋”的精神图谱。
“侨批不仅是家书,更是文化传递的桥梁。”许丽丽讲解道。一份写有“虽居异域,心系乡音”的侨批,不仅与队员心中关于莆仙戏振兴的使命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也为实践队的莆仙戏创作提供了鲜活的历史脚本。

图为讲解员向实践队解说后黄村与莆仙戏的历史渊源。莆田学院“潮起莆仙”实践队 供图
调研期间,队员们在当地讲解员的带领下展开了更近距离实地调研,参观了解了南洋华侨建筑群、百年碉楼、民风民俗馆、民国往事博物馆和莆阳家风家训馆,从多维度感受侨乡的历史积淀。在民风民俗馆内,队员们注目着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倾听早年莆仙戏班与后黄的血脉渊源;在莆阳家风家训馆内,队员们研读着《东阳陈氏庭训》,厚植文化根脉,锻造振兴的担当意识,为后续创作奠定基础。
为了更深入探寻侨乡戏脉,实践队通过与后黄南洋华侨老人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记录下未曾知晓的乡愁故事。华侨阿公感慨:“年轻时在南洋,每逢节庆必听莆仙戏,如今盼着它走向世界。”
走访调研之后,后黄文旅董事长林金满向实践队队员介绍后黄文旅游业态,分别详细讲解了后黄南洋华侨文化、红色文化、农业文化等文化建设的历史来往,让队员体悟到后黄古厝的文化生态,并与实践队师生就莆仙戏非遗文化与后黄文旅融合共生的话题展开了校企合作的蓝图规划。双方拟定了“蛇年春节音乐会”“莆仙戏文创小摊”“莆仙戏手工坊”和“莆仙戏传习点”的实践计划,将活态化、潮流化的莆仙戏融入后黄春节节庆。

图为林金满向实践队讲解后黄文旅产业业态发展。莆田学院“潮起莆仙”实践队 供图
调研结束后,实践队与后黄居委会进行了专题研讨,双方聚焦“下南洋”与“传乡音”的互哺关系展开深入互动探交流,基于后黄村作为“华侨第一村”的名片,以及其背后承载着深厚的红色记忆与南洋文化基因,实践队师生和许丽丽一同梳理史料,解码后黄的莆仙戏演进双重文化纽带,为文化调研积淀了丰厚的基础,向产教融合迈出坚实步伐。许丽丽表示:“莆仙戏是侨胞乡愁的载体,也是文化自信的纽带。要让年轻一代明白,我们守护的不只是非遗技艺,更是华侨与故土血脉相连的精神基因”。
实践队带队老师林赛君表示,在本次“潮起莆仙”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队以南洋侨乡文化为基点,深入挖掘侨批档案中的爱国情怀与乡愁记忆,将非遗莆仙戏与现代文旅、文创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非遗+文旅”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这一实践不仅体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活力与担当,更彰显了非遗保护传承的时代价值。
传艺·节庆共振:非遗赋能春节,传统碰撞现代
正月期间,实践队承办的“莆阳开春·乐动新年声而不凡”后黄蛇年“村晚”中,莆仙戏折子戏与现代歌舞同台竞艳,观看人数场场爆满。《踏伞行·宿店》生旦水袖轻扬,唱尽相遇的惊喜与害羞;《杀狗记·迎春牵狗》无实物表演活灵活现,引得满堂喝彩。“刮风下雨也要来看莆仙戏,这是咱的根!”一位连续七日无论风雨坚持来到现场观戏的阿嫉感慨到。她还和队员们同台实现“跨代际”互动,共同演唱莆仙戏经典唱段,沧桑嗓音与青春朝气碰撞出文化传承的火花,共同打造“银发青丝与共”的别样“村晚”表演形式。

图为实践队队员展演《踏伞行·宿店》。莆田学院“潮起莆仙”实践队 供图
后黄蛇年“村晚”现场特设“莆仙戏传承小课堂”,实践队队员们通过基本的科介动作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小朋友讲解了莆仙戏“木偶吊”的基本特点。在队员指导下,小朋友们学习了莆仙戏“生”“旦”“丑”的经典科介动作和莆仙戏念白教学,在每个小朋友心中埋下一颗“小小非遗传承者”的种子。

图为“莆仙戏传承小课堂”现场。莆田学院“潮起莆仙”实践队 供图
实践队在后黄打造的后黄蛇年“村晚”,用跨界融合的形式呼应了莆田市”非遗+节庆”战略,很多游客都慕名而来观看,台上台下互动热烈,“村晚”拉动了后黄春节期间的经济增长,受到西天尾镇和后黄居委会领导的高度肯定。后黄文旅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与莆田学院莆仙戏特色班“潮起莆仙”实践队联合打造“潮戏汇友”常态化戏曲展演,让侨厝戏台成为文化共生的舞台。
创生·创新破圈:文创潮出圈,流量助振兴
如何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实践队交出了三份创新答卷。
在百年碉楼外,实践队在“春节年画展”设立“莆仙戏头冠手工坊”,结合民俗文化馆的记忆与戏曲服饰文化,指导亲子共同制作莆仙戏头冠手工品,为年味增添非遗文化气息。
为了让更多的年轻群体了解到莆仙非遗文化,实践队以“莆小仙”“莆小君”动漫形象IP为核心,打造系列新春文创产品,涵盖蛇年贺卡、钥匙扣、戏曲脸谱抱枕等,这些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让莆仙戏“潮”出圈,增进年轻群体对南洋古厝与莆仙戏文化的文化认同感,既吸引了后黄游客的“人海潮”,又掀起后黄新春文旅的“非遗潮”。

图为活动现场。莆田学院“潮起莆仙”实践队 供图
新媒体传播同步发力。实践队拍摄短视频,记录南洋古厝与莆仙戏的系列新春视频,向广大网友宣传后黄文旅并推广莆仙戏,利用”潮起莆仙”抖音官方账号,感受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非遗“活”在指尖,扩大持续深化莆仙戏文化传播的同时,用非遗文化解锁后黄文旅流量密码。
非遗为桥,绘就侨乡振兴新画卷

图为合照。莆田学院“潮起莆仙”实践队 供图
莆田学院音乐学院“潮起莆仙”实践队将从侨批档案解码文化基因,到折子戏唱响新春舞台,再到文创与流量激活乡村经济。莆仙戏“三下乡”实践不仅是一场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实践行动,更开辟了创新实践探索出”非遗+文旅”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未来,实践队将持续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共振,让文化记忆与时代新生同行。
(音乐学院 曾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