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学院新闻网讯 7月7日至7月10日,由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体育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组成的莆田学院“木兰寻脉”非遗传承实践队,在木兰溪流域开展为期4天的实践。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木兰溪水浸润着这方土地,养育着这方人。要寻找木兰的根脉,就要跨越时空,去聆听莆仙十音八乐、涵江车鼓的亘古弥新,品味方培清燕皮、戴氏白粿、陈氏红团的独特韵味,领略莆田木雕、兆丰皮雕、广山蓑衣的人文智慧,感触黄氏鸣鹤拳·械的出神入化。
目前,莆田市已拥有1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妈祖信俗,10个国家级、63个省级、330个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拥有11个国家级、92个省级、61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体系与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图为莆仙十音八乐演奏现场。 文化与传播学院 郑馨洁 摄
歌颂非遗韵 曲抒莆仙情
一曲莆仙十音八乐,唱尽莆田千般古今事,看遍莆仙儿女情。
莆仙十音八乐,源于汉唐,素有“太古遗音”、“古韵风骚”美称,既有北方音乐的粗犷,又有南方丝竹的文雅,结合悠久古韵的配唱,形成了具有莆仙生产、生活、节日庆典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莆仙十音八乐历经数代人传承。值得一提的是,十音八乐的乐队中,大多以老年人为主,他们退而不休,发挥余热,近距离让百姓感受到非遗之美。
“我们起初通过文艺表演来锻炼自己的身体,丰富自己的文娱生活,现如今,想让更多年轻人加入其中,体验到莆仙十音八乐的底蕴。”莆仙十音八乐爱好者陈绍良感慨道。
世世代代的莆仙人在木兰溪流域的孕育下感知生活、创造生活,也创造了莆仙人喜闻乐见的娱乐文化——涵江车鼓。
“咚咚咚,锵锵锵……”一击一打迎丰收,一步一顿贺喜事。
相传涵江车鼓源于宋代“菩萨乞草”习俗,是涵江特有的民间打击乐。每年腊月二十四,小孩打锣击鼓乞柴草为菩萨烘脚起烙,预示来年生活更红火。
涵江车鼓根植于日常生活中,常见于庆丰收、贺喜事、迎神赛会、接贵宾等重要场合,规格隆重,寓意美好。其展现莆仙的和谐文化,形成一种特有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亲和力。
人间烟火 莆田味道
软糯香甜的陈氏红团、脆滑无渣的方培清燕皮、嚼劲十足的戴氏白粿……一家家隐没在巷子深处的非遗美食,点燃了城市的烟火气。“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不能丢,不能贪一时方便用机器取代手工,牺牲口感。”燕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方培清用龙眼王槌捶打一下,再用木棍擀几下,历经数次擀压,摊开就变成了约长7米,宽3米的燕皮。
像方培清这样的非遗美食传承人还有很多,他们因为一份热爱、一份情怀、一份期盼,坚守一种手艺、一份传承,守护这方烟火气,从未放弃。

图为燕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方培清与实践队成员合影。 土木学院 谢君怡 摄
“拳”承非遗文化 赓续武术之魂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黄氏南少林鸣鹤拳·械作为少林南拳七大流派之一,历经三百多年的传承与发展,现如今已有七代传世之人。
黄武龙作为黄氏南少林鸣鹤拳·械代表性传承人,从六岁开始学习,已有三十余年,现如今已有两百多名弟子。他表示,在市政府政策支持下,已建立黄氏南少林鸣鹤拳武术·械基地,把武术带入校园,现已在莆田市城厢区名邦小学成立两支校武术队。
黄武龙希望通过在各个平台不断展示鸣鹤拳,并培养后继力量,注入新鲜血脉,活跃在大众视野中,将其发扬光大,长寿延新。
解锁非遗技艺“破圈”密码
人们对于非遗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古老或“只可远观,不可亵玩”,但莆田非遗传承人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成功破译了非遗创新的密码。
作为“中国四大木雕”之一,莆田木雕打破传统壁垒,进行技艺创新、创作木雕衍生品、实现产业集群化、“内拓+外延”、全链条融合发展。
“未来,我们将会与新技术相结合,如AI、VR,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木雕作品”春晖木雕艺术馆现场负责人林先生表示。
与莆田木雕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兆丰皮雕,它利用制鞋厂的皮革边角料,回收再生利用,进行皮雕产品研发,变废为宝。此外,兆丰皮雕以“皮文化+设计智造”为核心理念进行艺术创作。同时,它跨业合作,与木雕、油画、陶瓷进行文创作品联名,让皮雕艺术生活化、让生活艺术化。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国人的印象里,蓑衣古老而又神秘,是与世隔绝、淡泊名利的象征。殊不知,蓑衣正以新形式进入大众视野,如衍生出的文创作品:袖珍蓑衣、帽子、拂尘等,体现其收藏与观赏价值;在郑樵故里设立专区进行展示,供游客观赏,提高知名度;此外,还与学校合作,开展一系列研学活动。
“将来,我们将通过数字化模式,进行电商运营,还会在本地建立原材料园区,实现自供自足,产业一体化。”广山村支委柯雷鸣向实践队介绍。

图为广山蓑衣第四代传承人柯玉科教实践队成员编织蓑衣。 文化与传播学院 李泊辰 摄
莆田非遗技艺在保持原有整体性、活态性的同时,在传承中提升价值,推动非遗从静态到动态,继承到创新,解锁“破圈”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少年寄语:“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莆田学院“木兰寻脉”非遗传承实践队用手中的镜头,记录莆田故事;用短视频和纪录片的新表达方式,聚集网络力量,带大众以新视角重新认识莆田非遗。用实践感悟,成为莆田非遗的参与者与传播者。

图为黄氏南少林鸣鹤拳·械团队与莆田学院“木兰寻脉”非遗传承实践队合影。 文化与传播学院 王巧韵 摄
(文化与传播学院 刘嘉欣 刘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