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莆田市委宣传部、莆田市文联、湄洲日报社联合发起庆祝莆田建市40周年海内外征稿活动,激起热烈反响。“莆田,好山好水好家乡”成为热议话题,来稿和推荐作品踊跃,此文被主办方推为开篇。
李文正先生撰文忆祖父的私塾与老家的大学
○李文正
小时候常听父亲提起三句话:“家庭要富裕,靠孩子的家教;企业要兴旺,靠人才;国家要富强,靠教育的普及。”这三句家训对我的影响很大,成为我学习的动力和处世的基础。
父亲亲自教我念书识字、写信作文,又教我睦邻尊老、诚实待友、勤俭生活、刻苦耐劳,他以身作则,默默地示范。父亲年轻丧妻而未再婚,终生思念亡妻,对我影响至深。他对长辈的尊重,对父母的孝敬,对胞弟的友爱,对朋友的信实与帮助,都对我有莫大的教诲,这就是家教。我认为,家教是最有意义的教育。
在莆田的老家,祖父开了一间私塾,聘请老师在家里教乡邻们的孩子念书,这是村子里唯一的教育场所,祖父常常到村子里劝诚动员孩子们念书。我想父亲的性格与此有关,并默默地庆幸有这么好的祖父与父亲,他们都很关心下一代的教育。
1980年我在香港时,莆田县的一位老教育家林文豪先生与台湾的一位林姓莆田老乡来找我,谈及有关建设莆田的事情。我建议发展莆田须得先建大学,大家一致同意推动建莆田学院。我请他们到雅加达和新加坡发动捐助为莆田学院建设20栋高楼,我率先认建一座主楼“李文正教学大楼”,其他的人也都热烈响应。就这样,莆田学院成立了,这对推动莆田的教育起了很大作用。
2000年前后,我带头到北京去拜见陈至立教育部长以及莆田籍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闵桂荣院士,请他们支持提升莆田学院成为本科大学。陈部长很支持,3年后莆田学院升级为本科大学。莆田,北有省会福州的教育竞争,南有厦门的教育对手,所以地处劣势,难以把莆田学院建成一流学府。要突破、要发展就得独辟蹊径,设立海外班以英文课本教会计、教电脑,以迎接各地的经济开放对会计与电脑、英语人才的需求。我出资,一方面派教师到英美深造会计与电脑,另一方面聘请美国的教师来校讲课,如此海外班的学生,毕业即可在各大城市的外企里找到工作,这个海外班收获很大。这是我为老家的教育发展尽的一份微力。
东南亚华人有很多是厦门大学的校友,都会纪念陈嘉庚先生的建校功劳,大家都关心厦大的发展,想尽一份爱心给厦大,以表达对陈嘉庚先生的敬爱,我也不例外。有一次我访问厦大,由时任厦门市委书记洪永世先生接待。席间我提出一个看法:厦门是一个小岛,土地资源有限不宜发展劳动力密集的工业,应提升成为高科技的产业基地,而高科技工业要依靠外国高级技术专业人才,而他们很在意有好的医院,所以厦门大学应该设立医学院。如此,一方面可以让厦门大学的学科体系更加完整,另一方面又可提升医院的服务水准,最终应该把厦门建成福建省的医疗中心,特别是心脏专科中心。
洪书记对此非常认同,积极倡导并推动。当时政府财政还不富裕,我捐助一幢医学院教学大楼,命名为“李文正医学院教学大楼”。后来我和李尚大先生共同聘请澳洲的林延龄教授出任第一届医学院院长,医学院以心血管学科为主;第二任院长是林延龄推荐的何国伟教授,他是香港大学医学院的心血管系系主任。厦门大学医学院从设立起就发展迅速,今天已成为中国著名的医学院之一。因我与厦大医学院这段渊源,后来厦大成为莆田学院的姊妹院校,给予莆田学院师资方面很大的帮助,加快了莆田学院的发展。
(作者为印尼力宝集团董事会主席,莆田籍著名侨领。)
节选自《李文正自传》(2016年4月出版),梅季推荐,标题为编辑所加

图为2023年4月11日,李文正先生第九次来到莆田学院。

图为2023年4月11日,李文正和夫人李丽梅参加了“李文正图书馆”揭牌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