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召开校友王鸿小说集《台北来信》研讨会

责任编辑:朱秀兰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0-12-14   全文共个字   浏览量:

图为《台北来信》研讨会现场。 陈岭 摄

图为校党委副书记黄金森在会上讲话。 罗建彬 摄

图为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原秘书长朱谷忠在发言。 罗建彬 摄

图为莆田市作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编剧王顺镇在发言。 罗建彬 摄

图为校汉语言文学系主任孟建煌主持研讨会。 罗建彬 摄

图为小说集作者王鸿发表感言。 罗建彬 摄

图为《福建文学》主编助理、小说编辑石华鹏在发言。 罗建彬 摄

图为莆田市文学院副院长、《莆田文学》编辑部主任杨雪帆在发言。 罗建彬 摄

莆田学院新闻网讯 12月11日,校党委宣传部、汉语言文学系联合举行我校校友王鸿的小说集《台北来信》研讨会。校党委副书记黄金森,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原秘书长朱谷忠,莆田市作家协会主席王顺镇,校宣传部部长朱新华,汉语言文学系主任孟建煌,莆田市文艺界、新闻界的朋友,以及我校部分老师、学生代表参加研讨。

王鸿是我校96届中文系毕业生,在校期间就开始诗歌和小说的创作,作品散见《诗刊》、《散文百家》、《福建文学》、《光明日报》、《新民晚报》、纽约《世界日报》等国内外报刊,被收入多种文集或选刊。主要著作有诗集《一棵海边的树》、小说集《台北来信》、文化人类学论文《在主流与边缘间徘徊的文化矛盾》、歌词集《相聚在妈祖故乡》等。作品曾获第二届云里风短篇小说创作奖一等奖、第五届福建省政府百花文艺奖二等奖、首届中国网络音乐节最佳作词奖、“妈祖阁”海内外公开征赋评选特等奖。先后在政府、群团及党委机关工作,现为秀屿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

今年8月出版的小说集《台北来信》共收入王鸿的6个中短篇小说,即直接写故土人和事的“湄洲湾纪事”系列:《送秋》(1995年)、《早夏》(1997年)、《凤凰庵》(1998年)。与故土(广义上的莆田地区)有关的人和事的《台北来信》(1999年)、《无处复仇》(2001年)。从故土走出的人,徘徊在城市与故土之间的人和事,如《我们是害虫》(2007年)。

研讨会上,来自省、市文艺界、新闻界的朋友王顺镇、朱谷忠、石华鹏、杨雪帆等20多人先后发言,大家畅所欲言,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对王鸿的作品作深入的剖析、探讨(相关信息将在12月25日的校报上刊登)。

王鸿在发表感言时深情地说:“屈指算来,我已整整写了20年。走出校园前,因为单纯和急切,我写得很浅;走上社会后,为了生存和发展,我写得很累;而近几年来,因为公务繁忙,我写得不多。这20年来我一直都在坚持,但回顾起来,自己最好的成长和写作状态,还是在杨梅山上,是大学三年的生活。可以说,在这儿我确立了人生的基本路向,也找到了写作的主要路径。迄今为止,我写作上最重要的老师和朋友,都是这一时期认识的。请允许我以一颗感恩的心,向我的母校、向我的恩师,再次道一声谢谢!”王鸿说,今天在座每一位的发言里头,包含着各位前辈无私的指教和提携,包含着各位老师深情的勉励和期待,包含着朋友们真诚的提醒和建言,一样的弥足珍贵,一样的令我动容。我要把大家今天的肯定,当作一种温暖的鞭策,更加广博地学习,更加清醒地观察,更加努力地写作,要把今天看作是一个全新的起点,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黄金森在研讨会上讲话。他说,举行优秀校友王鸿的小说集《台北来信》研讨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研讨会在我校升本以来应该是第一次,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他为我校一万三千多学生树立了一面旗帜,说明只要勤奋好学,坚持不懈,同样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同样能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某方面的出色人才。10多年来,王鸿从一个机关干部起步,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逐步走上重要的领导岗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始终怀抱满腔的文学热情,保持着良好的创作状态。从《妈祖阁赋》获得全国特等奖,《相聚在妈祖的故乡》歌词先后获得福建省“五个一工程”歌曲创作奖、首届全国主旋律歌曲征集活动优秀歌词奖,到各大报刊杂志上发表的各类文章,再到今天的小说集出版,一连串的收获都是汗水与心血的结晶,都是对文学执着付出的一种回报。

黄金森说,在事业和文学创作取得双丰收之后,王鸿始终没忘母校这片给他智慧的沃土,经历了14年的人生拼搏后,选择母校为他第一本小说集《台北来信》创作研讨会的最佳场所,与到会的老师和校友们一起感受他“带有浓厚的心灵色彩”的内心写作,共享他那充满拼搏激情的心路历程。这是寻根,也是念旧。这是王鸿个人的成功,也是对我校办学效果的最好褒奖。研讨会不仅是研讨作品的创作经验和作品的文学成就以及社会影响,更重要的在于,王鸿身上体现出的那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一是坚韧不拔、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二是甘于寂寞,乐于吃苦的艰苦奋斗精神。三是勤奋学习,不断学习,学无止境的进取精神。(朱秀兰)

责任编辑:朱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