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家树院士讲解铀及核裂变的知识。莆田学院报记者 林养东 摄
莆田学院新闻网讯 6月1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宋家树莅临我校,在光琼科学楼西报告厅开展题为“铀-核能-福岛”的学术报告。10级环生系的学子到场聆听,报告会由校长余建辉主持。
讲座中,宋家树首先讲解了铀—基础核材料、铀及核裂变的知识。他讲述了铀元素的发现,最初始的用途及经过贝克莱尔、居里夫人等科学家的发现使得铀身价百倍。接着,宋家树为大家展示了铀元素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他说,铀元素丰富的含量可够人类使用250年。
随后,宋家树从铀是核能的主要原料展开讲解,将主题切换到核能的问题上。他说,核燃料分为易裂变和可裂变两种形式,并介绍了核燃料的元件和组件,而德国科学家迈特勒提出了“核裂变”的概念推进了核能的发展。讲到日本核泄漏事件时,宋家树首先展示了日本福岛核电站示意图,并为大家详细地讲解了事故发生的特点以及造成的严重后果。福岛的六个核电机组全部被废弃,群堆事故和多个乏燃料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无法估计,并严重影响到未来核电的发展。讲座末尾,不少同学还提出自己的疑惑,宋家树也根据自身的经历为学子们一一解答。
余建辉在总结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宋家树严谨的个人作风,并大力赞扬了他的科学精神,呼吁广大学子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以宋家树院士为榜样,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
新闻链接:宋家树,金属物理学家,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籍贯安徽舒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委员。50年代从事高温合金及金属强度研究,在合金耐热性、高速钢及合金物理性质的研究,合金相图、耐热强度、氧化及防护、扩散、耐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有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之后,在特种核材料应用研究这一科技领域中进行了长期的开创性的研究,有不少创造发明。参加第一颗原子弹、氢弹核部件关键技术攻关,为发展我国核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裂变材料成分控制、核材料工艺、同位素交换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解决了大型核部件加工成型工艺技术问题。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参与并组织军备控制研究;曾应聘参加国家高技术计划,科技攻关及新材料应用研究计划的编制工作。先后撰写和发表了《研究耐热合金的一个新方向》等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20多篇。他非常重视培养年青一代科技人才, 言传身教,热心指导,在组织完成各项科技攻关任务中,培养带出了一支高素质的中、青年科技队伍,为中国核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主要完成者之一,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并获国家发明奖、部委级重大科技成果奖多项。(莆田学院报记者 林养东)
责任编辑:李明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