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胡思得莅校作“核武器工程和两弹精神”学术报告

责任编辑:李明锐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1-06-20   全文共个字   浏览量:

报告会现场座无虚席。

胡思得介绍核武器的概念。

以上图片由环生系记者团詹昌熙提供。

莆田学院新闻网讯 6月18日下午,核武器工程专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中科院院士胡思得莅临我校,在光琼科学楼东报告厅作题为《核武器工程和两弹精神》学术报告,我校各院系学子到场聆听。报告会由校老领导卢国富主持。

胡思得院士主要围绕什么是核武器、中国的核武器、中国的两弹精神和中国的核武器的作用等四个方面展开讲解。

报告会伊始,胡思得介绍了核武器的概念、分类、核武器的毁伤效应、核武器的性能以及核武器技术发展趋势等,让与会同学对核武器有初步的了解。紧接着,胡思得对我国的核武器发展进行简单的介绍。在谈及我国发展核武器的根本目的时,他说,“中国保持有限的核反击力量是为了遏制他国对中国的可能核反击。”

在讲解中国的两弹精神时,他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钱三强、王淦昌、彭桓武等十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在“两弹”中的贡献。同时用王淦昌、彭桓武“奉召”时所说的“祖国需要更加强大”、“我愿以身许国”来强调“两弹一星”的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为什么中国科学家能以很少的核试验次数,把核武器的设计技术提到较高的水平?” 胡思得提出了这一疑问,并告诉同学们一个道理,他说,中国突破两弹的经验表明,科技人员自觉地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来指导科学研究,对推进科学研究工作实现大跨度的技术进步,尽量少走弯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他指出,发扬学术民主,充分发挥科研群体所以成员的智慧和积极性,创造一个鼓励创新的学术环境,是两弹突破取得成功的又一宝贵经验。

随后,胡思得告诉同学们中国发展核武器的三个作用:一、自卫核威慑能力的有效性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核武器是打赢未来高新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坚强后盾;二、大国地位的象征;三、促进国防科技和国家科技的发展。在报告会的最后,胡思得院士详细地回答了我校学子提出的关于核武器的问题。

新闻链接:胡思得,核武器工程专家,1936年生,浙江宁波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8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一直从事并先后参加或主持领导了多项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工作。在突破原子弹阶段、弹的研究设计和发展以及核试验的近区物理测试中做了大量组织领导工作,创造性地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为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主要完成者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环生系记者团 詹昌熙)

责任编辑:李明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