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10月26日刊登我校立足海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长篇通讯

责任编辑:阮榕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1-10-27   全文共个字   浏览量:

莆田学院新闻网讯 福建日报2011年10月26日教育版刊登《莆田学院:立足海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长篇通讯,全文如下:

学校名片

地处福建东南沿海黄金海岸、湄洲湾畔的莆田学院,自2002年升本以来,主动融入海西经济发展,创新办学理念,确定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办学指导思想,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训基地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近三年来,共有878人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涌现出74个省、校先进班集体,1600多名学生获国家、省、校优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优秀毕业生称号。学生参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校级123项,省级62项,22个项目在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奖。

近三年毕业生考取研究生388人,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英语专业毕业生八级通过率连续四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近三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实习成绩优良率平均为 93%以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和年底就业率均超过95%,居全省高校前列。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大学生村官和自主创业者。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学校近3届毕业生的满意度达92%以上。

频现的亮点,日隆的声誉,是莆田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果。绿树成荫,环境幽雅的校园,已成为莘莘学子实现梦想的理想宝地。

莆田学院:立足海西培养应用型人才

构建平台 工学结合

7月15日,莆田学院与中建七局第三建筑有限公司签定了产学研用合作协议,并在该公司建立莆田学院产学研用合作基地。“这是学校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道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增强办学核心竞争力的又一举措。”莆田学院党委副书记黄金森在签定仪式上说。

此前,莆田学院与中建七局第三建筑有限公司等单位有过良好的合作先例,双方参与编制的工程建设行业标准《施工现场临时建筑物技术规范》已于2009年通过住建部专家委员会的评审鉴定,填补了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空白,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9年10月,住建部正式批准《施工现场临时建筑物技术规范》为行业标准,自2010年7月1日起实施。该项目参加2011年度福建省建设系统“科技进步奖”评审,一举夺得第一名。

规范主要起草人之一、土建系陈国灿教授是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师,他说:“对新办本科院校莆田学院来说,能够与建筑行业的精英一起编制有史以来第一部由福建省主编的工程建设标准,是值得自豪的一件事,规范的编制与实施,为我们提供了服务行业的平台,密切了与建筑企业之间的联系,提高了莆田学院在行业中的知名度,”

莆田学院紧紧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强化地域办学的优势,在产学研结合中加强实习、实训教学环节,广泛发动师生到企事业单位搞科技服务、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开辟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训练。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确保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有稳定的、能满足需要的实践教学基地。全校目前拥有省级试验示范中心3个,实验室、实训室42间。

全校现有校外实习基地169个,大部分校外实习基地都是在产学研结合办学过程中建立的。通过产学研结合,优化重组了校内外的实训资源,形成了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不但能在学校得到基础锻炼,还有更多的机会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技术人员一起解决技术难题或者确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教师则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

培育品牌 鼓励创新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莆田学院创新办学理念,优化专业结构,培养区域产业急需的人才。从2006年起,设置了8个应用性较强的本科专业和9个专业方向。根据莆田市临港重化工业、港口物流业、滨海旅游业等港口关联产业发展需要,优先发展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医学、工程技术科学等学科,加强与港口关联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化学、环境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市场营销等专业建设。开辟工艺美术等专业,为地方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莆田学院以特色为导向,探索合作办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在力宝集团董事长李文正先生资助下,学校创办了会计学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两个海外合作班,。海外合作班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聘请外籍教师授课,将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我国固有的教学长处相融合,着力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较强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备受校内外瞩目的样板。2006至2011届海外班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9.8%。2010年,两个海外合作班均获批成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还与台湾6所高校签定合作协议,选择5个专业6个方向力推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成为产学研结合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又一个教育改革试点。从2010年起,学校开始实施双专业、双学位及主辅修制,实现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学校还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考证,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近三年,全校共有3400名学生取得各类职业技能证书,其中护理学专业学生考取护士资格证连续三年均达98%以上。

营造浓郁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成为莆田学院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

学校依托94个学生社团协会,利用每年5月举办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和每年11月举办的科技文化节,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科技活动,为学生搭建广阔的舞台,激发学生创新热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为学生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从绘画、舞蹈、音乐、演讲到数模、设计、影视、建筑,无不捷报频传,人才辈出。

2007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子柯佳俊自从2008年成功申报了电信系的科研训练计划后,几乎是整天泡在实验室里,他与同学合作的《非接触供电的LED照明系统》项目获得了省大学生电子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回顾在校期间参与科研的经历,柯佳俊深有感触:“参与科研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太大了。很多原先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通过努力,证明是可以实现的。”

校企合作 人才共育

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人才共育,校企合作”,已成为莆田学院人才培养的一个品牌。

为了更科学地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每到学年末,莆田学院各院系都会相继组织召开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座谈会、走访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质量调查等,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探索、完善、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市场营销专业更是开创了“在校实习”的新模式,与福建佳通纸制品有限公司合作,直接将该公司的产品及一整套销售流程带入校园,由公司负责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市场的残酷与魅力,直观地了解和检验自己的专业技能。

医学院在省内率先开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以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为基本思路的“医学机能实验学”实验教学改革,目前已趋于成熟完善,成为莆田学院综合性实验教学的一个亮点。

2006级影像医学技术专业学生姚惠娟在龙海市第一医院实习期间,勤奋工作,刻苦学习,以出色表现,赢得了医院领导和带教老师的好评,作为优秀实习生被留聘在医院工作。

该校每年都有很多像姚惠娟这样的优秀实习生留聘在实习医院工作,不少还是三甲以上医院。随着临床教学实践质量的不断提高,莆田学院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率也显著提高,2010届护理本科和医学影像技术学(专科)就业率均达100%,临床医学(专科)专升本录取率为78%。

莆田学院党委书记郑才木、校长余建辉表示,莆田学院将继续鼓励教师、学生走出课堂,走向一线,与企事业单位共同搭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务实高效的校企合作平台,不断扩大校企合作的外延和内涵,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阮榕 朱朱)

责任编辑:阮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