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一则八旬退伍老兵手写感谢信寻找“最美女孩”的故事在莆田当地的各大媒体、微信群和朋友圈引发热议。故事的主角是八旬退伍老兵郑美烘和莆田学院护理学院大三女生李鑫。
时间回到4月8日晚。当晚,李鑫回校途中看到正在过马路的郑美烘行动不便,立即主动上前搀扶,直至护送老人安全抵达马路对面的公交站后方才离开。“这真的是一件小事,不值得一提。”李鑫事后说。
“扶老人过马路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这是莆田学院注重德育结出的丰实硕果。”这是郑美烘写在感谢信里的一句话。的确,像李鑫这样的“最美女孩”,在莆田学院并不少见。
“这种氛围的形成,与学校多年来注重铸魂育人,致力于培育有信仰、有情怀、有梦想的新时代新青年息息相关。”莆田学院党委书记陈柴生说。
多年来,莆田学院立足妈祖故乡德育资源,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抓住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红线,突出思政主课堂、实践大课堂、网络新课堂三大阵地,创出“113”特色育人模式,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构建起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协同育人的立体格局。
全员思政,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海外赤子及三胞至亲,情系桑梓,唯千秋伟业是举;国内有识之士,同心同德,以百年大计为念。慷慨解囊,兴教助学。其功无量,其德有馨……”这是位于莆田学院中区校园芳名塔上的铭文,捐赠者的芳名被镌刻其上,永载史册。
莆田是妈祖故里,有着源远流长的妈祖文化,“立德、行善、大爱”是根植于这片土地上的德育资源。莆田又是著名侨乡,多年来,海内外华人华侨中的莆仙乡亲和社会各界心系桑梓、兴教助学,推动和见证了莆田学院的每一步发展,也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这是一份弥足珍贵的优良文化,更是一份积淀深厚的德育资源。
利用这份独特的德育资源,莆田学院广泛开展“爱国、爱乡、爱校”教育,在新生入学的第一课上,由师生组成的一支校园“宣讲队”,带领每一届新生到芳名塔旁感受那滚滚的助学热潮、到校史展厅了解那感人的助学事迹、到各校区游览以捐助者命名的亭台楼阁……这堂独具匠心的“思政第一课”,伴随着学校发展的脚步已经持续了10多年,引导着一届又一届学生树立重情感恩、博爱大爱、自强不息的情操。
播下德育的种子,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四年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为每一位学生点亮心灯,才是使“善”的种子发芽、茁壮成长的根本。莆田学院管理学院辅导员曾益鹏就是学校“点灯”队伍中的一员。
曾益鹏深知理想信念教育对青年学生的铸魂作用。他时刻琢磨着如何才能让思政教育更富营养、更具活力、更易接受。为了让学生眼中严肃单调的思政教育轻松化,曾益鹏亲自上阵拍摄了一组“思政”系列表情包,将各项规章制度、安全知识以表情包形式展示。“没想到一下子在朋友圈走红,被学生关注并大量转发。”随后,曾益鹏又将学生认为的那些“刻板的说教”和“枯燥的道理”,依托管理学院第四党支部这个学生支部,轻松融入一次次的活动当中,让每一次严肃的思政教育活动,都能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得以传递。曾益鹏让学生轻松学思政的“绝招”也收获满满,一届又一届学生成为他的粉丝,他主持的“小曾老师”公共号还获评全国易班十佳公共号,管理学院第四党支部成为全国样板党支部。
在对学生成人成才的教育上,莆田学院既注重思政课堂的传统教育,也不忘“随风潜入夜”式的细微熏陶。
土木工程专业2019年应届毕业生赵曦雯对5月7日在莆田市城投集团公司举行的那场特殊的“廉政课”记忆犹新。当天下午,莆田学院纪委、土木工程学院领导干部、师生代表,与莆田市城投集团公司的代表们一起,共同见证了这堂毕业前廉洁教育的“最后一课”。多年来,莆田学院让学生在廉政文化教育中唱“主角”,通过举办主题班会、制作反腐倡廉广告作品、组织毕业生参观廉政基地等,歌颂廉洁、鞭挞丑恶。
学生党员宿舍挂牌和亮身份亮承诺教育活动,莆田学院寒假亲情作业最温暖瞬间作品评选活动,多彩的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通过丰富的活动、多样的形式,学校分阶段、有步骤地抓好新生入学教育、期初教育、廉洁教育、主题班会团日教育、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等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活始终,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社会责任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线上线下,滋养学子“拔节孕穗期”
上个月,莆田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的许培婷老师在易班平台上“火”了一把,她与黄欣老师制作的网络思政优课作品《知恩于心,感恩同行》,获得全省“宣传新思想、勇担新使命”思政网络课程设计大赛一等奖,在全国易班共建高校中反响强烈。
“感恩是一种美德……”视频中,许培婷面对镜头娓娓道来。唯美清新的画面,精心编排的台词,一下子吸引了众多青年学生的目光。“视频不长,9分36秒,但要写脚本、构思、拍摄、上传,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好在学生喜欢,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许培婷说,按传统给学生上思政课,讲一个道理,通常不太受欢迎。而通过网络平台,有画面、有色彩,灵活、新颖、丰富,学生很自然地就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学习。
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高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莆田学院主动适应“互联网+”潮流,用新技术联结青年大学生,拓宽网络思政新课堂。2014年,莆田学院作为福建省首批试点高校加入“易班”全国共建,学校从打造网络思政活动品牌、建设网络文化示范工作室、创新思政教育双师课堂、培育新时代校园好网民等4个维度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易班”相融合,打造具有莆田学院特色、实践性强、美誉度高的思政育人新模式。
“参与式、沉浸式、互动式的网络思政教育,让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的选择,真正做到了时时有思政。”莆田学院学生处的易班指导老师林荣介绍,莆田学院是最早实施思政教育双师课堂的易班共建高校之一,学生党课、团课,以及安全、感恩等专题教育和主题班会,早已全部依托易班平台开展双线教育,莆田学院易班已经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平台、理论交流的新空间、思想引导的新阵地。
随着网络思政教育日渐成为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新宠”,莆田学院适时推出“易班”新生入学教育、“易班”莆院学风故事、“易班”新思想大学习、“易班”专题思政教育等活动品牌,打造网上“思政熔炉”。学生们不但积极上网学习思政,还动手参与制作思政优课。目前,已有600多个视频上传全国易班平台交流学习,许多学子勇当主角,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
在“易班”莆院学风故事栏目,目前已推出17位本校优秀学子的事迹登上全国易班平台。栏目里的系列短片,用学生视角讲述校园优秀学子的奋斗故事,输送正能量,不但受到学生青睐,也得到专家肯定,获得首届福建省校园微拍大赛三等奖,并被教育部易班中心“学霸开讲”栏目收录,在全国共建高校中推广。
精彩、接地气的网络展播,灵活、新颖的线上线下联动,通过莆田学院易班,各种主流价值理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滋养着学子的“拔节孕穗期”。目前,莆田学院2018年度易班共建指数、活跃指数均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易班优课活跃度居福建第二、全国第14名。同时,收获一批先进典型:“《础础微漫》让网络思政小而美”获第三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三等奖;《文正心田“PDCA循环”模型构建》获得第二届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优秀奖;一个公共号获2016年“全国易班十佳公共号”;两位老师分别获评“全国易班十佳指导教师”和“全国易班十佳辅导员”。
志愿服务,打通培德“最后一公里”
“来,跟着我,手掌相对,手臂伸直,一、二,传球!”3月10日上午,“志愿阿甘梦、快乐篮球营”志愿活动现场,在莆田学院土木工程学院18级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冯昱焜的鼓劲助威声中,自闭症孩子张星星(化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终于投出了一个球。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投球动作,令守在一旁的张星星妈妈泪流满面。她为孩子的进步高兴,也为志愿者的耐心感动。
自闭症孩子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孩子们有时候一个简单的摸头或抬手动作,都可能要训练成千上万次。有的孩子七八岁还不会说话,见到陌生人就惊慌、恐惧或尖叫,令孩子及其家人苦不堪言。莆田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学生志愿者与莆田“大蜗小蜗”互助会联手,通过一次次的志愿活动,帮助自闭症孩子康复。
这仅仅是莆田学院学生投身志愿服务、奉献青春的一个小镜头。
第五届亚洲体操锦标赛、第九届全国交谊舞健身锦标赛、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第二十五届世界技巧锦标赛、第三届中欧城市论坛、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历年来,莆田承接或举办的大大小小的比赛、活动,成为莆田学院学生践行志愿服务、体现责任与担当的最佳阵地。据不完全统计,仅2013年至今,莆田学院青年志愿者共服务过1273场赛事、活动,参与志愿者达42275人次。
工艺美术学院400余名志愿者8年来持续为荔城区西天尾镇的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提供志愿服务超过5000人次;临床医学院杏林风志愿者服务队400多名志愿者持续关爱莆田SOS儿童村的孩子们,志愿服务总时长超过1200小时;外国语学院志愿者协会与莆田市江口五星小学携手,开展“励志1+1”关爱农民工志愿活动,9年来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从几十人发展到336人;体育学院志愿者11年来接力实施“阳光行动、关注老年人运动健康计划”,参与关爱老年人的志愿者达2000多人次……如今,“有爱心学志愿者,有能力做志愿者,有时间当志愿者”已经成为莆田学院学子的共识,诚实守信、扶老助困早已成为学子的自觉行为。
“全校注册志愿者15333名,也就是99.8%的学生投身志愿服务,一届又一届学生接力献爱心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对于学校薪火相传的志愿服务传统,带领着一批批学生坚持志愿服务13年的莆田学院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陈家荣深有感触。
“这得益于我们始终把志愿服务当作一节行走在广阔天地里的‘移动式思政课堂’,培树品牌,涵养品德,打通学生成才培德的‘最后一公里’。”陈柴生说。
多年来,莆田学院全面引导学生志愿者长期、有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以校青年志愿者中心为总站、以二级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依托、以各二级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为主体、以全校注册青年志愿者为基础的四级联动体系。全校16个二级学院均拥有自己的志愿服务品牌,共与莆田市各单位建立了118个志愿服务基地。志愿者的足迹遍及莆田的乡村海岛、大街小巷,志愿服务涵盖文明礼仪、国学传承、生态环保、义务支教、敬老助残、义务导诊等。他们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着志愿精神的深度,用自己的爱心体悟着立德树人的精髓,以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发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构筑起莆田学院的“精神坐标”。
从几个人到一群人,从一次服务到无数次的奉献,莆田学院从未停止的德育实践也收获了无数的赞誉——2008年,“年青的心,永远与文明相通”文明礼仪志愿服务项目一举夺得第七届中国志愿服务项目优秀奖;至今已有6个志愿服务项目获得“国”字号荣誉,13个志愿项目获得省级荣誉,近3年有700多人次在志愿服务中获得各级奖励表彰。
新闻链接: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9-05/23/content_1184579.htm?div=-1
责任编辑:阙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