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探究治水护水兴水 传承莆阳治水智慧
莆田学院新闻网讯(通讯员 林汇 张曼玲 李媛媛)近日,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莆田学院“治水有神器”社会实践队前往木兰溪沿岸多个蕴含古人生态智慧的历史建筑,围绕治水精神与方法,遵循“一线四扣”原则,即追溯治水智慧的发展脉络、紧扣治水工程实物、发掘治水人物精神、讲述治水故事演变、探索治水科技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了木兰溪流域的生态治理现状。
图为实践队成员设计木兰溪数字图库节选
蔡襄精神筑水网,木兰陂下显担当
蔡襄在木兰溪治理中,注重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广合理的灌溉和排水系统,构建了官民合作的治水模式。不仅如此,他还引导农民进行土地管理和作物种植技术的改进,为当地农业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是政治改革的先锋,更在水利工程、农业技术改进等方面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柯力在蔡襄文化研究馆中为大家讲解中说道。通过对木兰溪治水经验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蔡襄在古代水利治理中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智慧,值得后人铭记与学习。
“莆田的木兰陂可以说是我们的水利明珠,更是千古传奇。”据莆田学院图书馆馆长陈春阳的介绍,木兰溪流域本是沿海淤泥地质,至今,在冲积平原软基地带建造拦河大坝仍是世界性的难题。而木兰陂能够千年不朽,其重要原因是当时施工时,人们选择以“换砂”的方式来改善地基,在挖深淤泥的基础之上用砂砾料加以回填,从而更好地保障堰闸坝较均匀扎实。通过馆长的详细讲解,队员们深切体会到古人治水结合天时地利、遵循自然的伟大智慧。
图为实践队成员访谈莆田学院图书馆馆长
图为实践队成员集中讨论木兰陂实践智慧现场
东圳水库解水困,建设者心铸辉煌
东圳水库,这座矗立于莆田大地上的水利巨匠,不仅承载着解决饮水难题的历史使命,更是一代人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队员们在专业宣讲员的带领下,深入东圳水库的核心区域,从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无不让人动容。“在那艰苦卓绝的时代,莆田人民凭借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便完成了这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宣讲员向实践队员介绍道。
队员们走进东圳水库展览馆,拍摄记录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当年建设者们使用的工具、文献资料等。这些展品不仅让队员们了解到东圳水库建设的艰辛历程,更激发了他们对于前辈们那种“为民情怀”的深刻思考。“东圳水库的建成,是莆田人民智慧与勇气的结晶,更是对现代治国理政的一种启示。”队员们在参观结束后聚在一起讨论中纷纷表示,将传承这份为民情怀,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中。
图为东圳水库展览馆讲解员向实践队员介绍
图为实践队队员调研现场
治水有灵传古今,“微演讲”精神汇人心
周瑛、黄仲昭《兴化府志》卷之五十三“工纪二·水利志上”中提到“木兰陂,莆中陂此为最大,凡三易址而始成功。今备考之,以尽本末。”木兰陂以其独特的构造和卓越的功能,见证莆田乃至中国南方农业灌溉的辉煌历史,入选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其稳固的结构、多元的功能,历经千年风雨仍发挥作用,正是对蔡襄科技文化“务实创新、利国利民”理念的生动诠释。
队员们沿着木兰陂陂堤漫步,感受着每一块千斤重石所承载的厚重与坚韧,仿佛能听到古代劳动人民在建造时的号子声。“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亲自擘画、推动了莆田木兰溪的水患治理,并留下“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嘱托。”校团委理论宣讲团团长在木兰溪畔为居民们开展以“治水精神+科技”为主题的宣讲,使队员们深刻理解木兰陂作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价值以及蔡襄科技文化在推动地方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图为实践队队员开展主题宣讲
治水智慧耀古今,莆院学子续华章
莆田学院“治水有神器”实践队通过实践走访调研,将莆田从古至今的“治水神器”(镇海堤、木兰陂、东圳水库、木兰溪防洪工程)相关的历史与文化,以“系统调研+梳理”的方式,将调研成果转化成实践资源,向木兰溪综合治理展示馆提交了一份关于莆田治水神器数字展览设计、推出一系列的宣传推广视频、开展“治水神器”主题宣讲、设计大中小一体化研学路线,深入探寻治水“神器”中科技文化的精髓与当代价值,挖掘古人生态智慧,探索出一条古代到现代、传统到科技、朴素到系统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见证了古人智慧与勤劳,激励探索者秉持科学精神,勇于创新实践,推动木兰溪流域生态文明建设。
图为实践队合照
(团委 林汇 张曼玲 李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