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刊发海洋视野中的妈祖文化与华文文学研讨会新闻

责任编辑:朱秀兰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4-11-27   全文共个字   浏览量:

莆田学院新闻网讯 11月27日,新华网刊发海洋视野中的妈祖文化与华文文学研讨会在莆田召开的新闻,全文如下:

专家认为:妈祖文化是中国建设“海洋强国”重要的本土文化资源

来源: 新华网福建频道

新华网福州11月27日电(记者 王凡凡)“2009年9月30日,‘妈祖信俗’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标志着妈祖文化正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也标志着改革开放30年后,妈祖文化已成为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从陆地走向海洋的重要本土精神资源。”

11月26日至28日,“海洋视野中的妈祖文化与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妈祖故乡福建莆田举行,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台湾等地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活动,就“中华文化传承与两岸文化交流”、“海洋视野中的华文文学”、“海洋视野中的妈祖文化”、“妈祖与施琅”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其中,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福建省海洋文化中心苏文菁主任的论点引起了普遍的关注。

苏文菁认为,妈祖从宋代至今一直是海神,妈祖文化是区域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反哺。作为一个传统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主流知识体系是在农耕文化上、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上建构起来的,虽然也曾有过海神,如精卫、龙王等,但它们跟现实生活中的海基本是没有关联的,跟船民们也没有多大关系。到了唐代,陆地上的“丝绸之路”断了,整个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开始向东南沿海转移,宋代更是提出“开洋裕国”的国家政策,这是经济重心转移的过程,是价值观构建的过程,是培育新社会阶层――海商群体的过程,更是建设中华海洋新文化的过程。在这样背景下,需要寻找和确立新的文化支持和精神支持,于是来自东南沿海海洋族群的海神信仰妈祖被发现了并受到了册封,从民间仙姑变成了“顺济夫人”,进入了国家神祗的位置,成为整个中国社会转型的很重要的一个文化新资源。

“因此,在我们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特别是重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今天,我们应该从海洋的、全球化的、中国文明的长远发展历程和世界文明的交往史这样一个大空间上来重视审视妈祖文化,而不仅仅是把妈祖看成是一个地方信俗。我们要让妈祖的崇高地位重新得到显现:她应该成为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非常重要的本土的文化资源、内在的文化基因,有了这个文化基因,就有了文化内驱力,外来因素才能发挥作用,事情也才能做得下去。除通过信俗文化的仪式化纪念、传播妈祖文化外,我们更应该加大研究力度,探讨妈祖文化作为中国海洋文明体系中的核心精神以及如何保护利用好这一文化资源、文化基因,” 苏文菁强调。

台湾台南艺术大学陈龄慧教授也指出:妈祖不只是宗教。作为一个文化体系,她不断地守护和反映台湾人民真实的生活世界,使我们得以在自己特有的文化脉络里与时俱进。

“应该扩展妈祖研究,从其他宗教或其他文化体系,继续进行台湾文化的深描,对自身或他人生活世界的深层理解,社会必能和谐,必能解开种种环节。”

马来西亚南方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安焕然则认为,妈祖信仰是东方母性海洋文化的象征。妈祖的东方海洋女神形象不同于西方那种代表雄心、攻击、竞争、占有之海神形象,她是以人格化的神祇姿态出现的,展现了人类母爱之无私利他的精神,带有中华文化之内蕴。

“妈祖信仰是超越地域、族籍的海洋和平文化。妈祖信仰这种‘未尝以死与祸恐之’,使人备感亲切。‘爱敬如母’的妈祖精神,不就是我们当下重提‘海上丝路’应当发扬的海洋文化吗?”

据福建省妈祖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黄瑞国教授介绍,妈祖最早是中国东南沿海海洋族群供奉的神灵之一,妈祖信仰“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目前已有信众2亿多人,分布在33个国家和地区。“妈祖信俗”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国内外对妈祖文化的研究不断加强,目前,全国已有33所高校和机构开展了妈祖文化研究,已有包括福建、台湾在内的10多个省市建立了30多个妈祖文化研究会,包括美国、法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10多个国家在内的学者开展了妈祖文化研究。分布在国内外的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更是达到600多家。

“总括妈祖诸多故事,都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即以仁爱为基石,以正义为核心,以勇敢为支撑,以和平为最终目标,打造一个和谐的大同世界,这是妈祖精神的内核,也是妈祖信仰历千百年而不衰的原因之一。充分传承与弘扬妈祖文化的正能量,对实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软着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完)

责任编辑:朱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