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东南网、《湄洲日报》报道湄洲日报第26期《读者会》前往庄边茶园探访茶叶种植与制作

责任编辑:林清华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8-05-09   全文共个字   浏览量:

湄洲日报第26期《读者会》前往庄边茶园探访茶叶种植与制作

“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时值春茶上市旺季,5月6日,湄洲日报携手市农业局、市海峡茶业交流协会,举行第26期《读者会》活动,邀请部分读者,前往涵江区庄边镇上院村、黄龙村的天林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参加第二届采茶节,体验乡间采茶乐趣,探访茶叶生产源头,参观制茶工艺流程。

上院村是望江山半山麓上的一个村庄,平均海拔800多米。村庄风光秀丽,盛产竹林,是新莆田二十四景“望江竹浪”所在地。明代之前,此处设有驿站急铺,即古交铺。全省独特的民间艺术“花腔鼓”在这里起源、传承。当天,载着读者们的大巴到达上院村天林生态茶园示范基地时,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茶树。沿着村道上山,沿途排排茶树,生机盎然,片片茶叶,翠绿欲滴。来到山顶,俯瞰茶园,层层叠翠,淡绿、翠绿、暗绿,像一块调色盘,让读者们惊叹。

茶园工作人员向大家介绍说,海拔、坡地、坡向等都是影响茶树生长的地形条件。高海拔山区,雨量充沛,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漫射光强,这对茶树生长有利,因而高山出好茶。砂砾状的土壤能使茶树根量多,制作的茶叶也有独特的石头味。

“这里的茶园大多是南北朝向,因为茶树偏爱紫外线。”工作人员说,自然生态的水资源有利于茶树生长,因此采用天然泉水、溪水、雨水灌溉,这让茶树长势好,茶叶达到有机标准。

徜徉在绿意盎然的茶园里,读者们迫不及待想要体验采茶。大家戴上草帽,背上竹篓,踩着温软的泥土,在“绿”的海洋里穿梭,闻着清新的茶叶香,摘下尖尖的芽儿。“要按标准采摘,避免老叶混入鲜叶,让制作的茶叶带有杂味、青味不够纯正。以铁观音为例,需要采摘三叶一芯。这样制作出来的茶叶才能保证质量。”在现场指导采摘的茶园管理人员说,采茶可用机械采摘,也可由人工采摘,机械采摘的茶叶品质不一,制作出来的茶叶品质不高,人工采摘才会做到不同茶叶不同标准,为此他们的茶园采取人工采摘。

“茶叶的采摘很有讲究,绿茶要采一叶一芯,铁观音要采三叶一芯。此外雨天不采晴天采,早上要在露水消失之后才能采,因为雨水和露水都会影响茶叶的品质。”读者郭丽华说,这是她第一次采茶,从中学会了很多知识。读者陈智明带着4岁儿子一起来采茶。他说,这是个难得的机会,让孩子长见识。孩子亲眼见过茶树,亲手摘下茶叶,以后喝茶就知道茶叶由来。

沿着清澈的十八重溪行进,穿越茂密的竹林,一路来到黄龙村的天林茶庄。走进生产间,茶香氤氲。摇青区,两名工人捧起盛满茶叶的茶筛摇晃,架子上已垒起一盘盘青青的茶叶。工人们说,通过4-5次摇青,使茶多酚酶促氧化,形成铁观音特有的味高香醇品质。机械旁,工人们正加工茶叶,各道程序,忙而不乱。“采青、晒青、摇青、摊青、炒青、包揉、平板、烘干。”在观看了张贴在墙上的铁观音制茶流程后,读者们感叹,原来喝上一杯铁观音这么不容易。

“第一次手工炒茶,翻炒、揉搓、烘干、完成。”读者郭燕玉是莆田学院大学生,在体验了制作绿茶的过程,她发了一条朋友圈,与朋友们分享制茶快乐。她说,诗中有云“书生只知茶叶贵,不知茶农采茶累”,来到茶园,背对青山,头顶烈日,汗流浃背,仔细地掐每一片绿叶,半个小时采茶叶还不能布满箩筐底,经过铁锅高温翻炒,揉搓至黏手,高温烘干,终于得到一小把清香沁人心脾的茶叶,让她体会到茶农的艰辛。提着自己炒制的茶叶,喜欢饮茶的读者李金国说道“自己炒的茶最香醇”。

莆田茶文化历史悠久,茶树始植于隋代,仙游凤山九座山区时有成片种植,当时钟山麦斜岩、南雾寺、榜头塔山寺等,因其地处高山、名茶叠出,是宋、明贡茶的产地。北宋莆田仙游人蔡襄著有《茶录》,是茶学史上重要的专著,弥补了陆羽《茶经》未载及“建茶”的缺憾,他创制的小饼龙凤团茶,使“建茶”名满天下。

如今,发展茶产业与绿色发展理念契合,复兴莆田茶恰逢其时。海峡茶业交流协会会长林天忠认为,当前要严控质量,以质量赢得市场的认可,打响莆田茶知名度,同时带动乡村振兴。

事实上,保障茶叶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农业局一直在探索,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试点农产品“一品一码”全程追溯

按照“源头可溯、去向可追、风险可控、公众参与”的基本要求,我市将选择一批企业(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作为农产品“一品一码”全程追溯试点单位。通过鼓励和支持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等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全程追溯建设,以点带面,逐步覆盖种植养殖、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终端销售、检验检测、政府监管、企业管理、公众查询等各环节的农产品安全追溯管理体系,推进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覆盖全链条可追溯,保障群众餐桌安全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促进我市包括茶叶在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稳步提升。

■申报试点企业需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今年计划试点建设一批“一品一码”全程追溯试点。申报试点的企业(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必须是已列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且具有较强的质量安全意识及主动参加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内的,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生产主体:①取得“三品一标”证书且有品牌和包装销售的食用农产品企业和合作社等生产主体。②全市规模以上蛋鸡生产企业。③供应省内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或超市的食用农产品的生产主体。④蔬果产后初加工主体及关联企业(尤其是今年列入省农业厅建设名单的4家生产主体作为必须建设单位)等。

■常态化整治加强检打源头防控

推动农药残留、兽用抗菌药、生猪屠宰、“瘦肉精”、生鲜乳、农资打假、茶叶农残超标、草莓生产、豆芽生产等专项整治行动常态化、长效化。加强快检预警,配齐配全相应 的快检设施设备,进一步扩大快检品种,增加快检数量,实现县乡快检区域、品种、生产基地全覆盖。推行“两检”随机,进一步提高例行抽检和监督抽检的针对性、科学性和代表性。加大监督抽检力度,增加抽检品种和频次,扩大抽检面。对监督抽检发现的问题,坚持“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切实加大打击力度,坚决杜绝“有案不办”或“零办案”现象。

撰文:本报记者 黄凌燕 余 静 摄影:本报记者 陈 斌

新闻链接:http://www.hjxww.com/2018-05/08/content_378787.htm

责任编辑:林清华